「第二屆中國設計大展」正在深圳舉辦,其中的設計案例展收集170多個案例近300件作品。從社會創新、品質生活、傳統再生、生態和諧四個方面著手,涵蓋到平面設計、產品設計、空間設計、跨界綜合設計、建築設計和服裝設計各個門類,系統展現了中國設計師們的思考和實踐。
記者選取了本屆案例展中四個與房子有關的「案例」呈現給讀者。正如主辦者所言,這些與房子有關的設計,都不是單件作品的巧思,也並非一味追求某一功能的實現,而是強調設計師對問題的系統思考和系統解決的能力,「小中見大」、「以小搏大」,跨界設計,深深體現出對生活平等細微的關懷、對人的尊重與關懷。香港商報記者 林濤
1.海歸設計出的內盒院
北京胡同里的房中房
記者首先注意到了設計主題展第四個案例:「大柵欄內盒院」猁猁胡同里的房中房。它是基於對北京四合院改造的一個設計。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的設計師沈海恩和他的團隊用「內盒院」巧妙地化解了舊城改造的難題。
類似北京四合院這樣的歷史傳統建築,存在著使用與保護的長期矛盾:一方面,百年老院的一磚一瓦都彌足珍貴,大範圍改造重建的難度極大;另一方面,老房子的基礎設施陳舊、保溫防潮等功能越來越差,居民居住品質不斷降低。沈海恩和他的團隊提供的新模式是猁猁居民們可以無需拆除房屋,也不過分依賴城市的市政基礎設施,個人進行改造,直接提升居住品質。他們的設計在鄰近北京天安門的大柵欄地區多個四合院得以實現,讓那些古舊的院落通過功能得以重生。
所謂的「內盒院」就是一個「房中房」,使用一種特有的預制復合板材集成結構、保溫、管線、門窗以及室內外裝飾完成,用一個六角扳手就可以把它們鎖在一起。毫無專業技術訓練的人在一天之內就能完成一個完整「內盒」房子的裝設。完成之後的內盒房子有很好的保溫與密閉性能,能耗約為新建四合院的1/3,造價約為修繕四合院的1/2、新建四合院的1/5。
在「中國設計大展」的展廳內,這個團隊搭建起了一個四合院的改造實物,設計師沈海恩為大家演示內盒院的各種用途,夾層、伸縮屋、讓室內與院子連通的上翻屋、滑動牆、大平開牆。洗手間、廚房的設計尤其巧妙,有無水堆肥馬桶,汙水可以處理為進一步使用的中水。他們甚至為房屋特別窄小的家庭設計了使用時推出浴室,用完了再收回。人們就這樣,在傳統建築和現代生活之間找到了一種平衡。
2.更生、相續
大雜院的當代公共空間
同場展出的北京楊梅竹斜街更新改造案例中,對雜院公共空間的營造被稱為「基因修復」式的舊城改造,也體現出設計師對人們生活的尊重。
北京楊梅竹斜街在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繪制的京師全圖中存在,它的改造是一個多層級(Multilayers)協作項目,涉及到政府、開發商、建築師、景觀設計師以及每一戶原住民和商戶,共同為街區有機更新,既要建立街區與當代都市相融的接口,又需要理清、保護胡同街區中的文化基因,更需要通過設計彌補各種缺陷,設計師甚至要考慮到每一戶人家的日常生活模式。
雜院公共空間的營造尤其體現出設計的作用,設計師借鑒原住居民自己的智慧,改造夾道和各類生活空間,在有限的條件下提高雜院生活品質,引導進新的生活模式,例如組織「胡同花草堂」活動,分享「綠植花草」的經驗,為不同人群提供更多的交流機會等。當代文化與街區歷史文化的整合鏈接,使得老北京古老的胡同文化得以延續。
3.溫暖的歸屬
牛背山志願者之家
有關房子的故事很多。大展案例之九,四川甘孜牛背山腳下蒲麥地村的一個300平米小小房子猁猁牛背山志願者之家,傳達的是「溫暖的歸屬」。蒲麥地村是離牛背山頂最近的一個有人居住的小村落,成都的資深志願者大雁和他的一群夥伴們希望在這里建造一個給年輕人提供公益實踐的基地,幫助遇險的驢友,同時為村里的老人、兒童提供服務和幫助,還要有青年旅社的功能。 改造前的房子是一個傳統的破舊民居,設計師們確定的改造策略是:在完善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讓這個建築更具有開放性與公共性,可為更多的人群服務。建築空間、結構創新的同時保持中國傳統建築的記憶與靈魂,使其與村落、與環境相協調,融為一體。他們盡可能使用當地村民作為勞動力,盡可能采用當地最常見的建築材料和搭建方式,石塊砌牆、坡屋頂、小青瓦等等。
改造後的志願者之家,一層完全打通開放,作為公共空間;豬圈改造為廚房、淋浴間。加建的一個木結構的構築物,頂部覆瓦,形成一個獨特的觀景平臺。當驢友、志願者徒步至此,遠遠看到村口這棟與眾不同的建築,起伏的屋頂與背後的大山以及遠方的雲海間相互映襯,透出微黃的暖光,自然觸發深深的歸屬感。
4.遊園驚夢
故園·似是而非
北京兩個案例基於傳統老建築的改造。新建築「故園」,同樣在向中國的傳統致敬,給觀者帶來夢幻的感覺。這個烏魯木齊的建築采用傳統造園之法,靜水回旋、曲徑通幽間引出一闕空間儀態,以舊時廳堂格式開篇,移步易景,又引出竹橋悠悠,深巷斜道長長,不同的活動空間一一展現。
當然,「故園」並非傳統建築的照搬,設計師其實是心懷「故園」的傳統人文山水精神,用造園置景的傳統情懷打造現代光影,整個建築群落中,變幻的景致,光影流動,疏影橫斜,暗香浮動,四壁皆影,古典與現代的融合不著痕跡。特別選用的元素「竹」,成為古典與現代的橋梁,因為「竹」既是古代文人居住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抽象線條的現代形式。栽種的白竹,不做過多修飾,點綴紫銅箍,光陰幾許,竹變幾分,銅變幾分,銅隨竹張,讓人自然感懷時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