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7

在流行语的自我表达中拥有“获得感”

2015-12-25
来源:中国青年报

    流行语是年轻人的一种时尚,正是通过流行语,年轻人标榜了自我、表达了情感,拥有了“获得感”。不管是幽默、夸张、调侃、讽刺、自嘲,直抒胸臆,还是双关语的隐晦表达,流行语都可以映衬出时下年轻群体的心理和生活状态。

 

    每到年终,各种盘点总结又进入了高峰期。日前,《咬文嚼字》杂志评选出2015年度十大流行语,获得感、互联网+、颜值、宝宝、创客、脑洞大开、任性、剁手党、网红、主要看气质等词上榜。“汉语盘点2015”总结了全年最活跃的“十大网络用语”,其中包括“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你们城里人真会玩儿;为国护盘;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要靠才华;我想静静;吓死宝宝了;内心几乎是崩溃的;我妈是我妈;主要看气质”。

 

    尽管两家盘点总结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背后的机理有相通之处。总结起来,这些上榜的流行语都跟两个词相关:互联网、青年。流行语和互联网、青年紧密联系、相容共进,因为这些词的产生和流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而青年不仅是互联网使用的主体,同时也是流行语制造、使用和传播的主体。“互联网+青年”的一个结果是,流行语这个“宝宝”,不仅成功加盟“网红”,而且变得越来越“任性”。

 

    对于以上盘点出来的流行语,估计许多年轻朋友在日常生活、网上交流的过程中也都在用。而那些偶尔蹦出一两个网络新词的“老人家”,会让人顿感亲切、呆萌呆萌的。流行语之所以容易在青年中产生和流行,除了跟年轻人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有关,也是因为它切合了许多人的真实处境、心理渴求。比如今年爆出的最有情怀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用简洁又稍带戏谑的表达讲出了许多人内心的渴望,勇敢地做了许多人想做而没能做的事,引发强烈共鸣。只是当我们真的想奋不顾身,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时,却又发现“钱包这么小,哪儿都去不了”,而且那么多优秀的,颜值高得明明可以靠脸吃饭的人依旧那么努力。丰满的理想在骨感的现实面前,除了想静静之外,还是先完成手头的工作要紧。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固然有很多原因,但在电子媒介时代,其中一个原因是汉语拼音输入难免出现的错别字、同音字。但这些错误并不会对交流造成障碍,反倒增添了几分乐趣。当然,错误也分有意和无意。诸如“神马”“涨姿势”等词汇的出现可能是无意的拼写错误,但还有一些就是故意的,因为它需要在情绪宣泄与网络容纳度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相对而言,网络是一个自由放松、较少拘束、充满想象的空间,交流表达的匿名程度高,容易出现新语汇、新表达,但另一方面,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网络上的语言暴力现象比现实中更为突出。

 

    当下的年轻人,处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快速进步所诱发的高速变革的社会之中,处在现代性、后现性思潮的交叉熏染之下,观念多元与自我定位和自我选择的矛盾,与面对不确定的未来的焦虑同时并存,既想追求个性又渴望得到认同。流行语不管是幽默、夸张、调侃、讽刺、自嘲,直抒胸臆,还是双关语的隐晦表达,都可以映衬出时下年轻群体的心理和生活状态。“屌丝”“穷矮挫”“为国接盘”等词,既是戏谑调侃,也不失为舒缓焦虑、自我解压的一种方式。而“绿茶婊”“碧池”“烧饼”“拼爹”等词,在表达一种情绪的同时也包含价值判断。“小萝莉”“小清新”“天然呆”“萌”等词,在表达一种观感的同时,也有审美判断隐含其中。

 

    总体而言,流行语是年轻人的一种时尚,正是通过流行语,年轻人标榜了自我、表达了情感,拥有了“获得感”。流行语也是年轻人创新创造的一种方式,是对传统语言的一种突破,在不断使用和传播的过程中扩大了其能指和所指,拥有了更丰富的含义。流行语以其表面的“浅薄”、直白展现出内里的深刻,以其戏谑、不羁甚至是“杀马特”式的叛逆反映出认同和归属的需要,以其简洁直抒胸臆对人际传播起到了加速作用,以其偶然诞生的单个语词、短暂的使用寿命,“苟年新,年年新”,汇聚成为当今时代编年史的一个侧面。

[责任编辑:淇心]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