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8

科氏兄弟,不上市的石油大王

2015-12-23
来源:《環球人物》雜志

  美國大選向來都少不了商業大佬的身影,因為他們才是真正的“金主”。這不,盡管希拉裏目前在民主黨內一路領先,但也不是高枕無憂。

  人物簡介:大衛·科赫,生於1940年,現任科氏工業集團副總裁。2015年,以410億美元資產與哥哥查爾斯並列全美富豪榜第五位。

  查爾斯·科赫,生於1935年。1961年進入家族企業科氏工業集團,1966年起成為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17

  美國大選向來都少不了商業大佬的身影,因為他們才是真正的“金主”。這不,盡管希拉裏目前在民主黨內一路領先,但也不是高枕無憂。除了要面對政敵的糾纏,她還得應付來自商業大佬的詰問,其中就包括美國石油巨頭科氏工業集團的兩位當家兄弟——查爾斯·科赫和大衛·科赫。他們唱衰希拉裏,最近又對她提出的設立能源清潔稅非常惱火。

  自然,希拉裏等政客對科氏兄弟有時也“非常惱火”,但又無可奈何,因為他們手中的財富有很大的“發言權”。

  嚴父留下的一封信

  科氏兄弟執掌的科氏工業集團業務涉及工業、農業、金融業等,全球員工達10萬人,年收入超過1100億美元,是全美第二大非上市私營公司(僅次於嘉吉公司)。兄弟倆各擁有公司42%的股份,以410億美元的淨資產位列《福布斯》全美富豪榜的第五位。

  科氏工業集團的總部大樓建在堪薩斯州威奇托的一片草原上,查爾斯的總裁辦公室位於大樓的三層。辦公室裏擺放著他和弟弟、妻女的合照,最顯眼的是牆上掛著的畫像,上面是他的父親弗雷德·科赫,也就是這家集團的創始人。

17_1_768

  科氏工業創始人弗雷德·科赫。

  弗雷德一家人合影。

  弗雷德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工程專業。1925年,他和同學一起創辦公司,擔任化學工程師。1927年,他發明了一種新型的煉制汽油方法,卻因此受到美國一些石油公司排擠,列了44條法規來禁止這種方法用於生產。無奈之下,弗雷德遠走蘇聯,與蘇聯政府達成契約,幫助斯大林政府建立了15座現代化原油精煉廠。

  1932年,弗雷德回到美國,在堪薩斯州娶妻生子。1933年,老大弗雷德瑞克出生;1935年,老二查爾斯出生;1940年,雙胞胎大衛和威廉出生。在教育兒子上,弗雷德極為嚴厲,查爾斯曾回憶:“我8歲的時候,父親就讓我在郊外的土地上勞作,從破曉一直到黃昏,稍有偷懶就會挨批評。”在商業上,弗雷德也盡顯強人本色。從上世紀30年代末期開始,他就利用在蘇聯累積的財富,收購了多家煉油廠。1940年,弗雷德創建伍德裏弗煉油公司,這就是科氏工業集團的前身。

  上世紀50年代末,弗雷德患上了心髒病,公司業績開始下滑,只能達到收支平衡。那時,查爾斯剛從麻省理工學院畢業,在理特管理顧問公司做咨詢師。弗雷德非常欣賞這個兒子,希望他能回家工作。1961年,查爾斯接管了父親的大部分工作。當時,弗雷德只對兒子提了一個要求:“你可以按你的方式管理,但不能將公司賣掉。”

  5年後,弗雷德去世,查爾斯成為公司總裁。為了紀念父親,他將公司改名為科氏工業集團。一次,在整理遺物時,查爾斯在保險櫃中發現了一封父親寫於1936年的信。信上說,他購買了巨額保險以確保去世後,孩子們有錢接受良好的教育。父親再三強調:“如果你們選擇讓這筆錢摧毀自己的主動性和獨立性,那么它將成為你們的詛咒,也將成為我的過錯。”查爾斯這才懂得父親的良苦用心。至今,這封信仍和父親的畫像一起,掛在查爾斯的辦公室裏。

  “除非我死了才能上市”

  查爾斯繼承了父親的商業才能,做事雷厲風行。接管公司初期,他意識到公司缺乏長遠的發展計劃,就開始了一系列擴張。他先是將公司的輸油管道系統延伸到其他州,讓產品在全國范圍內流通;然後又在歐洲新建了工廠,將業務拓展到海外。同時,他繼續父親的收購策略,將業務范圍擴大到能源、化工、木材等領域。

  2013年6月,美國民眾遊行抗議,稱科氏工業對環境造成汙染。

  不過,查爾斯也有失策的時候。上世紀70年代,他進軍油罐車行業,由於對市場判斷失誤,結果損失慘重。為了盡量減少損失,那些日子他幾乎都是在飛機和談判桌上度過的。查爾斯曾回憶:“我每天在美國和倫敦之間來回,很多債務問題需要談判。”此後,查爾斯對於債務問題變得小心翼翼,在收購時會提前做許多准備和分析。在《成功科學》一書中,他將自己的收購經驗總結為三個要素,即公平合約、經濟性思考和完整的模型。

  在查爾斯的帶領下,科氏工業蒸蒸日上,可成功也帶來了副作用。當時,同為公司股東的四兄弟分成了兩派。大哥弗雷德瑞克和老么威廉一派,老三大衛則站在了二哥查爾斯這邊。與父親和二哥相同,大衛也是麻省理工學院畢業。1970年進入公司,一直追隨查爾斯的長遠發展計劃,1979年,他升任公司工程系統的“一把手”,正式接管核心業務。正因如此,弗雷德瑞克和威廉認為他們被兩個兄弟排擠,便開始遊說高層,還雇傭私人偵探,試圖奪取科氏工業的控制權。

  雙方的內部鬥爭愈演愈烈,甚至對簿公堂。最後,查爾斯和大衛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以13億美元的價格買下了另外兩兄弟和其他股東的股份。這個決定讓他們負債累累,卻完成了科氏工業集團的“中央集權化”。全權掌握公司後的查爾斯和大衛當即解雇了“造反”的兄弟。從此,弗雷德瑞克搬去了摩納哥,成了一個收藏家;威廉則自己開了公司,重新起步。只是,兄弟四人的關系難以修複,他們之間的官司打了十幾年,直到1990年母親去世才算告一段落。

  在集團內部,查爾斯擔任董事長兼總裁,大衛則是副總裁,兩人感情深厚,配合默契。據《福布斯》雜志報道,自1960年至2015年,科氏工業集團的資產增長了5000倍。有人預估,如果科氏工業上市,市值將超越麥當勞,輕松進入世界前40強。然而,查爾斯對上市毫無興趣,他對媒體說:“除非我死了,科氏才能上市。”他也這樣告誡兒子蔡司,必須讓公司“自己決定自己的錢”,“當然,前提是他夠能幹,成為表現最好的人,才能拿到接班人的位置”。

  用財富“幹政”

  除了在商業上呼風喚雨,在政壇,科氏兄弟也占有一席之地。他們將大筆資金投入共和黨的選舉中。大衛曾透露,這種政治興趣遺傳自父親:“小時候,他總是跟我們談政治。所以我很小就認為,什么都管的‘大政府’是個壞東西,政府不該對我們的個人生活和經濟財富進行控制。”從進入商業戰場起,查爾斯和大衛就致力於營造一個“個人自由、小政府、自由和平”的商業環境。

  起初,科氏兄弟希望通過從政達到這個目的。1979年,查爾斯勸說大衛競選公職,建議他出任自由黨總統候選人埃德·克拉克的副總統候選人。兄弟二人主張廢除聯邦調查局、能源部,終止社會保障和個人所得稅,政府只需保留一個職能——保護公民個人權利。科氏兄弟為此花費了近200萬美元,結果卻十分慘淡,最終贏得的選票還不到1%。

  直接參與政治失敗,兄弟倆決定間接 “幹政”。他們斥資幫助成立美國第一個奉行自由主義主張的智庫——卡托研究所,並投入了大量資金。從1998年到2008年,科氏兄弟至少向研究所投入了1.5億美元。2008年,奧巴馬曾發表演說,表示必須對全球變暖采取措施。研究所的學者立馬跳出來發表文章表示“全球變暖理論讓政府對經濟的控制更多”。如今,研究所已經成為兄弟倆對抗奧巴馬的主要“武器”。

  兩人在學術上“對抗”奧巴馬,也不忘用財力培養自己的政治勢力。2012年美國大選,科氏兄弟的政治網絡共花費了近4億美元支持羅姆尼和共和黨。今年1月,他們私下勸說約400名富豪在選舉中投入9億美元,以影響美國從監管到刑事司法的各類政策。

  不過,這種財大氣粗的表現引發了許多人的不滿。除了奧巴馬和眾多左翼人士指責他們通過攬權獲得經濟利益外,普通民眾也遊行示威,主要針對他們的煉油廠、石油工業等對環境的危害。

  去年,奧巴馬多次呼籲國會提高每小時7.25美元的聯邦最低工資標准,但科氏兄弟卻認為這是美國繁榮的阻礙。在公司所在的威奇托市,他們舉行了為期4周的抗議,每天在電視台播放長達60秒的反對廣告,宣稱“美國已經迷失了方向”。這樣的舉動又一次引發了民眾的抗議,許多人稱這對兄弟“貪婪不知滿足”。

  有媒體根據抗議活動制成紀錄片《揭秘科氏兄弟》,其中,民眾舉著被塗鴉的兄弟二人照片,表情非常憤慨。可當畫面切回查爾斯的采訪時,他卻有些無奈地說:“我們只是想更好地幫助美國的弱勢群體和貧窮者,提高聯邦最低工資標准會加深民眾‘用很少的金錢勉強活著’的想法。”查爾斯說,雖然他的政治投資備受質疑,但他不會就此打住,“人一旦進入政治,就很難停下來,而我想要做的,就是改變這個國家的軌跡”。(記者 餘馳疆)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