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 > 文化產業

為中國文化打入法國市場支招

2015-11-30
來源:中國文化報

  自中法互辦文化年開啟兩國文化交流的新視野至今,中法文化交流和文化貿易經歷了十余年的摸索和歷練,呈現出層次多、范圍廣、密度大、自發性強等可喜特點。中法建交50周年之際,兩國政府、民間、企業、個人共舉辦了800多項活動,其中文化領域的交流和合作尤為頻繁活躍。

 

    在這段文化熱潮暫時落幕之後,我們也應看到,基于中法兩國文化理念、政策體制、發展水平等諸多方面的差異,我們對法國文化市場所遵循的國際規則了解仍然不夠,與法開展的文化交流與合作仍存在局限。因此,深入分析法國的國情民情、文化特性和文化需求,有助于增強中國文化在海外的親和力和融合度,讓中法文化交流之路越走越好。

 

    實力、耐力、運作力缺一不可

 

    中法雜技界之間的交流起步早、時間長,經驗值得借鑒。中國雜技在國際舞台上的驕人成就也為進入法國商演市場鋪平了道路。今年11月至2016年3月,上海雜技團與法國鳳凰馬戲公司合作的雜技演出《小龍飛天》將在法國、比利時、瑞士巡演80場,堪稱充分發揮文化產品商業價值的成功范例。

 

    與此同時,近年來,中央芭蕾舞團、上海芭蕾舞團、國家京劇院、北京京劇院、蘇州昆劇院、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等在法國也有濃墨重彩的亮相,或成為文化市場的熱門話題,或在業界收獲好評,或在商演運作上表現出色。上述藝術門類之所以能在法國文化市場上立得住、叫得響,一流的藝術實力是前提,對觀眾審美習慣的長期培養是基礎,專業的市場運作是手段,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法國擁有超前的文化理念和自由的文化市場,政府對文化事業十分倚重,圍繞多媒體、藝術教育、舞台藝術、現代藝術等重點領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參照法國的成功經驗,我國也可根據不同藝術門類的發展水平,采取形式多樣、力度不同的鼓勵手段和方法。對古典音樂、芭蕾、雜技、戲曲等符合西方主流審美、已經打出名氣的藝術形式,應充分發揮已取得的影響力和口碑優勢,予以重點推廣,並立足長遠規划,實現可持續發展。

 

    更好利用知名節慶平台

 

    近年來,中國代表團成為法國藝術節的常客。2015年戛納電影節上,中國台灣導演侯孝賢憑借《聶隱娘》獲得最佳導演獎,大陸導演賈樟柯《山河故人》入圍主競賽單元,獲得外媒和觀眾的一致好評。

 

    廣州軍區戰士雜技團則在第36屆法國明日雜技節上獲得銅獎。中國雜技屢獲重獎,不僅提升了其國際聲望,也讓有實力的雜技團和有創意的雜技節目更順利地進入國際演藝市場。在北京國際青年藝術節和阿維尼翁藝術節OFF單元的交流合作協議框架下,北京青年戲劇工作者協會與孟京輝工作室、三拓旗劇團等聯手,連續多年在OFF單元有出色表現。值得一提的是,黃盈導演的《黃粱一夢》、趙淼導演的《水生》等新銳劇作,通過在阿維尼翁藝術節上的精彩表現贏得了歐洲演藝機構和其他藝術節的關注,從而有了更廣闊的展示空間。

 

    相比之下,在電視、廣播、互聯網、電玩、動漫等領域,中國亮相法國國際性展會和行業沙龍的頻率不算太高。例如,每年夏天在戛納舉辦的國際音樂博覽會是全球最大規模的專業音樂交易市場。中國藝術家和藝術團體近年來雖有所參與,並于2015年參加了國家展示板塊和“中國之夜”音樂會,但就其市場重要性而言,投入度與參與度尚有很大提升空間。

 

    事實上,法國為數眾多的藝術節、國際展會和行業沙龍集中了來自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資源,是行業專家、演藝企業、相關藝術機構和文化團體鎖定優秀演藝產品並商洽未來合作意向的重要平台,也是我國一直以來開展對外文化工作的重點領域。充分利用法國知名節慶平台,整合國內優秀資源積極參與,可為開辟潛在市場、實現長遠合作創造契機。

 

    合作創新或是突破口

 

    法國文化的活力和優勢在于創新。其中央政府和各大區政府從機構設置、制度建設、管理模式、政策制定等各方面鼓勵藝術創作與創新。

 

    國家舞蹈中心等國家級藝術創作機構,致力于為團體和個人的作品創作、生產及推廣提供協助。法蘭西喜劇院、巴黎歌劇院等國家級演出機構,不僅擁有一流的演出場所,而且有龐大的固定創作和演出團隊,不斷推出代表法國最高水平的表演藝術作品。

 

    地方層面上,遍布法國各地的39個國家和地方戲劇中心、19個國家舞蹈中心、12個國家雜技藝術中心、9個國家街頭藝術中心和7個國家音樂創作中心主要從事相關領域的作品創作、推廣、教學和研究工作,並為以創新為目的的藝術探索與實踐提供必要助力。70家國立劇院和123家簽約劇院構成了法國分布廣泛的表演藝術創作推廣網絡,作為地方藝術生產和傳播的中堅力量,在推出最新舞台劇目、邀請客座藝術家進行創作以及與地方教育部門合作開展藝術普及等方面貢獻突出。

 

    為更好地把中國文化精品推向法國市場,合作創新是必要的突破手段。國內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在此基礎上,應針對法國文化市場量身推出適合的產品。同時,合作形式也應多樣化:藝術創作上的合作有利于摸准西方觀眾審美喜好和欣賞習慣,從西方的視角展現中國文化的魅力,如上海芭蕾舞團邀請法國編導創作舞劇《花樣年華》等;商業運作上的合作則有利于掌握熟悉國際規則和市場規律,實現票房效益、輿論影響、觀眾口碑多方面的平衡發展,如中國京劇院與夏特萊劇院合作推出《白蛇傳》、巴黎城市劇院邀請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带來兒童劇《三個和尚》等。

[責任編輯:淇心]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