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7

詩歌節起“沖突” 巴勒斯坦詩人拒與以色列詩人同臺

2015-11-27
来源:鳳凰文化

  中東詩歌論壇,巴勒斯坦兩位詩人缺席

  (鳳凰網文化特派記者/胡濤發自香港)

  “以色列人每天都在殺我們,我為什么要跟她同臺?”

  以“詩歌與沖突”為主題的第四屆香港國際詩歌節,在開幕首日便因應主題,發生了一場令人意想不到的沖突。11月26日下午,兩位巴勒斯坦詩人宣布,拒絕出現在有以色列詩人出席的主題論壇。

  當日的論壇主題為“中東詩歌”,主持人是美國著名作家、詩人、翻譯家艾略特·溫伯格(Eliot Weinberger)。原定出席討論會的有巴勒斯坦詩人加桑·扎克坦(Ghassan Zaqtan)和納捷宛·達爾維什(Najwan Darwish)、以色列女詩人艾棘·米索(Agi Mishol)、摩洛哥詩人穆罕默德·貝尼斯(Mohammed Bennis)、俄羅斯詩人格列勃·舒爾比亞科夫(Gleb Shulpyakov)及兩位美國詩人安妮·華曼(Ann Waldman)和彼得·科爾(Peter Cole)。除了來自中東地區的詩人之外,其他與會者也分別擁有不同程度的中東生活經驗。

  詩人們分別精心準備了一份講稿,內容涉及對于中東地區詩歌與沖突的理解、詩歌創作理念。發言完畢,還被主持人要求朗誦一首代表詩作。

  以色列女詩人艾棘·米索(中)

  但是直到論壇開始,兩位巴勒斯坦詩人仍未現身。溫伯格隨即宣布,兩位巴勒斯坦詩人由于無法接受以色列詩人同時出席,決定以退出的方式抵制本次論壇。消息公布,現場嘩然。

  由于主人公不在場,沒有更多關于退出的解釋。據鳳凰網文化事后了解,主導退出的是61歲的詩人扎克坦,另一位詩人達爾維什原本計劃參加論壇活動,但是最后一天被扎克坦說服,臨時改變了主意。

  扎克坦是巴勒斯坦詩人、小說家和編輯,出版過11本詩集,曾獲巴勒斯坦總統國家榮譽獎章,2013年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鮮為人知的是,扎克坦同時還是巴勒斯坦一個抵制以色列政治組織的領導人。

  扎克坦的詩歌節助手馬研哲向鳳凰網文化透露,由于論壇討論的主題會涉及到政治,扎克坦的組織領導人身份,不適合參與討論。“他說,你們屠殺我們的同胞,你們每天要殺我們,你們還占領我們的土地,我們為什么要跟你坐在一起?”

  馬研哲說,扎克坦今天在新聞中看到,相同的事情發生在一位美國學者身上。在一個學術交流活動中,美國學者發現現場有以色列學者,當即決定退出,這可能堅定了扎克坦退出的決心,“大多數阿拉伯人都是這樣,他們不想跟以色列人在一起,美國學者在這么大的會議上都退出了,我們作為巴勒斯坦人更應該退出。”

  “我們不是政客我們是詩人”

  最早向以巴詩人都發出邀請的,是詩歌節的組織者北島。北島向鳳凰網文化透露,邀請雙方詩人出席同一活動的想法,源于多年前對拉姆安拉和加沙的造訪,那次訪問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北島希望藉由本次詩歌節的機會,以詩歌的方式聯結兩方詩人。

  “我認為應該超越政治,尤其是詩人,詩人的對談很重要,這是我最初的一個設想,但是沒想到最終沖突還是發生了,我很遺憾。”

  作為被抵制的對象,以色列女詩人艾棘·米索也用“遺憾”形容自己的心情,她特別強調了自己的非政治屬性,“我們不是政客,我們是詩人,我只是一個活在世上的詩人,我不為了政治而寫作。我們在這里只代表個人,不代表更多的事物。”

  以色列詩人艾棘·米索朗誦詩歌

  米索在發言中表示,非常渴望與巴勒斯坦詩人展開對話,“詩是語言中共同的語言,我不能想象沒有對話的詩歌。對話是力量,沒有對話,我們不能成就詩歌層面的許多事情。我非常遺憾,他們不在這里。”

  但對于論壇前三十分鐘都集中于巴勒斯坦詩人缺席的話題上,米索表達了不滿,她語氣激烈地說,“似乎不在場的詩人反而成了主人,我們應當更關注在場的人。”

  “我會站在被遺忘的巴勒斯坦人這一邊”

  與會詩人大多理解巴勒斯坦詩人的舉動。“我會站在被遺忘的巴勒斯坦人這一邊”,來自摩洛哥的阿拉伯語詩人穆罕默德·貝尼斯說。他說,巴以之間的仇恨和暴力沖突持續了60年,60年仍然是相同的悲劇,現在兩國的沖突十分嚴重,悲劇仍然在升級,讓其懷疑詩歌的效用是有局限性的。

  “這源于兩國人民之間沒有交流,我不確定他們是否有對話和探討,雖然詩歌不能改變沖突,但兩國應該通過詩人對話。詩歌能夠喚起人們悲慘局勢的意識。我們必須堅持通過詩歌的語言來對話,這比政治更自由。”

  北島說,以自己在中東的見聞,完全能夠理解巴勒斯坦人所經受的侮辱和精神創傷,對于他們來講,這是每天要面臨的問題。

  美國詩人彼得·科爾曾經在耶路撒冷居住過30年,在論壇前一天,科爾曾與巴勒斯坦詩人有過非常精彩的私人對話。作為美國猶太人,科爾經常與不同身份的人--以色列人、美國猶太人、美國非猶太人交往對話,因而獲得不同的經驗。對于巴勒斯坦詩人的決定,他表示雖然并不同意,但對他們的勇敢表示尊重,“這是極度復雜的情況,巴以之間那條線是很不容易逾越的。”

  穆罕默德·貝尼斯最后總結道,“我尊重有些詩人的沉默,如果不想說話的話。對我而言,做一個更開放的詩人沒有問題,重要的是,我們還有時間去解決問題。”

  詩歌朗誦會他們終于站上了同一個舞臺

  不過,“沖突”并不是全部。

  11月25日的歡迎晚宴上,20余位詩人齊聚,各界名流到場,氣氛熱鬧。活動組織者、詩人北島在致辭中說,“我們歡聚一堂,在香港這樣一個島嶼上,為國際詩人們提供獨特的言論自由的平臺,人們來自四面八方的匯合點。詩人與政客是兩種動物,他們的語言不同,現實與視野不同——詩人是無權的權力,無家的家園,無言的語言。”他的發言贏得了詩人們熱烈的掌聲。

  細心的人會注意到,此時,巴勒斯坦詩人與以色列詩人正同坐在一張飯桌上。

  作為詩歌節重要組成部分的詩歌朗誦夜,是北島寄予厚望的活動,他說,兩位巴勒斯坦詩人和一位以色列詩人的詩作都很優秀,“他們應該通過讀詩去理解對方。”

  11月26日晚上,香港兆基創意學院舞臺上,第一場詩歌朗誦活動正式拉開帷幕。這一次,扎克坦沒有再拒絕出席。在他之前朗誦的,正是以色列詩人艾棘·米索。

  巴勒斯坦詩人加桑·扎克坦朗誦詩歌

  兩次朗誦之間,是一段十分鐘左右的音樂表演,洞簫與手鼓遙相呼應。仿佛是刻意安排,這段音樂既連接起兩次朗誦,又很好地將它們區隔開來。

  “沒有寫是誰開的槍:/是那些害怕他調轉回頭的人/還是那些拒絕接受禮物的人”。(米索《無人傷亡》)

  “他們手無寸鐵,向往和平/他們‘暢想’,他們遠去,形單影只……”(扎克坦《不過一首歌》)。

  人們只是默默獻上掌聲。這一刻,無人想起下午的“沖突”。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