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7

传统戏曲发展面临考验

2015-11-24
来源:人民网

    

    在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剧团老师正在给学生上戏曲课。

    本报记者 郑海鸥摄

 

    在济南市纬十路小学,9岁的王皓琛把京剧唱得有板有眼。

    石昊鑫摄

    

    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娱乐方式的多元和新媒体的普及,中国传统戏曲正面临着传承发展的严峻考验。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若干政策》),提出要从支持戏曲剧本创作、支持戏曲演出、改善戏曲生产条件等多个方面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发展,振兴戏曲艺术、促进戏曲繁荣发展。

 

    那么,戏曲的传承发展究竟面临着哪些共性问题?为了解决问题,又有哪些积极努力和有益探索?近日,以戏曲大省山东为样本,记者展开调研。

 

    观众流失、创作乏力

 

    “我们马上要观看的京剧,是中国戏曲的优秀代表。大家不妨先来认识一下京剧中的角色和扮相,答对问题的有奖。”主持人话音刚落,净角包公、旦角孙玉姣、青衣杨贵妃等人物一一出场,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赢得阵阵掌声。在山东省图书馆国学分馆内,山东省京剧院主办的“京剧体验日”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围观”和踊跃参与。欣赏完经典唱段,主持人和演员又开始和观众互动,介绍历史文化知识、教唱腔、学身法,气氛热烈。

 

    然而,与眼前人气旺盛的京剧体验活动相比,戏曲市场却稍显冷清。“现在,真正走进剧场的主要是‘白头发的’,我们的粉丝也都是中老年人,愿看、爱看京剧的年轻人是越来越少了。”山东省京剧院院长郑少华对观众的快速流失十分担忧。

 

    其实,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可选择的娱乐形式较少,地方戏一度是活跃基层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然而,随着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包括京剧在内的各种戏曲,都面临着传承发展的严峻考验,导致了剧团的生存压力倍增和剧种数量的锐减。文化部统计数据显示,1983年我国有373个戏曲种类,而到了2012年减少到了286个,30年间,传统戏曲剧种就消亡了近100个。而在山东、山西这两个地方戏大省,戏曲消亡的现实更为严峻:20世纪50年代,山东地方戏剧种39个,到2006年,山东能够演出的剧种仅14个;20世纪80年代,山西有戏曲剧种54个,2003年减少到28个,2012年调查时能在舞台上演出的仅剩15个。

 

    为了应对观众流失和剧种生存危机,我国各地都在出台措施保护和扶持地方戏,最为普遍的形式,就是以政府购买的形式送戏下乡、进社区、进军营、进学校,培养和保障百姓的看戏需求。比如,山东连续4年将“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农村(社区)免费送戏1万场”列入办实事工程;今年山东省级财政安排了1000万元专项资金购买公益演出,以政府定向购买的方式采购演出服务500场次。

 

    当然,许多观众的流失还归因于创作的乏力,没有好作品,自然不叫座。几乎所有业内专家都指出,以前的老艺术家在创排一部新剧时,总要经过反复推敲和打磨,甚至下到基层与人物原型、亲属朋友同吃同住同劳动,最后才敢拿到舞台上。而现在有些剧团为了比赛、获奖,几十天就敢推一出戏,参加完比赛后,连演员都不想演第二遍了,只有“束之高阁”。郑少华直言不讳,“创作的新剧仓库里都堆不下了,但就是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观众谁会买账?”

 

    山东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刘敏表示,针对之前存在的“好选题难立项”“为评奖而匆匆上马”“流水线生产”等问题,山东出台了从选题策划、剧本创作、排练演出到加工提升的全链条扶持和监督机制,扶持好选题,监督和鞭策剧目创作,确保戏曲创作者“一门心思研究生活,一门心思锤炼技艺,一门心思服务观众”。如此一来,以市场的受欢迎程度来奖励扶持,也将大大激发院团自身“造血”能力和发展活力。

 

    传承断档、人才紧缺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其传承和发展的核心是人才。然而,放眼全国,中青年演员、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等都非常缺乏,地方戏曲人才培养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部分地方戏院团出现人才断档、行当不全的局面。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为了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了解京剧,“从娃娃抓起”“从课堂抓起”成了许多地区的共识,于是,戏曲进校园活动便普遍开展了起来。

 

    在济南市纬十路小学,年仅9岁的王皓琛自6岁起学习京剧的生角,今年获得了全国性的大奖。王皓琛说,“6岁之前,我没有接触过京剧,是学校的老师领我进入了奇妙的京剧世界,我长大了想一直唱京剧。”

 

    为王皓琛种下京剧种子的,正是济南市京剧院的“京剧进校园”活动。济南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庄岩介绍,活动自2005年启动,目前全市有1万多师生能唱1—2段京剧经典唱段。“纬十路小学除了专门发放《走进京剧》读本、装修京剧课堂、课间做京剧操等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京剧;更会挑出有天分的好苗子,由京剧院的老师亲自授课、在少儿京剧团表演,传承京剧艺术。”纬十路小学校长安士刚说。

 

    然而,据了解,并非全国所有地区的戏曲进校园都会有如此成果,不少停留在蜻蜓点水的程度。专家表示,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几个因素不容忽视:一是单纯给学生唱几个选段或排几个节目,孩子们常常听不懂,甚至感到乏味;二是院团的演员并没有成为校园的老师,实质的戏曲教学难以开展起来;三是缺乏持之以恒的坚持,断断续续的“进校园”难以发挥作用。

 

    将“京剧进校园”做到实处是一举多得的事情,济南市京剧院院长于鹤咏说,“这不仅能培养主动走进剧院的一批人群,更让许多孩子登上舞台,成为戏曲传承发展的后备力量。”

 

    另外,在艺术人才培养的链条上,中等艺术教育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没有基础过硬、技能扎实的中专人才的输出,会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若干政策》在“加强学校戏曲专业人才培养”上,首先就提到了“对中等职业教育戏曲表演专业学生实行免学费。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切实落实大中专戏曲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以提高戏曲教育的吸引力。

 

    专家指出,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免收学费的基础上,还需要专业的师资、实践的机会等作保障,避免学生“学不到功夫”或“登不上舞台”。于是,一些地区开始了“院团合作”的探索。

 

    比如,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与省吕剧院、省柳子剧团及全省各地梆子剧团开展合作办学,通过聘请院团优秀演员来校以师带徒、口传心授,并让学生参与院团的演出实践,定向培养剧团需要的人才。目前,在校地方戏专业共有103名学生。近几年,学校为省内外戏曲院团培养输送了一批新生力量,并有多名学生进入中国戏曲学院深造。

 

    然而,让院团里的演员走上讲台进行系统授课,也面临一些困难。“我们表演者也缺乏教学经验,教学也会出现很多困惑,比如,学生的唱腔怎么学都学不会,我们也只得一个音一个音地去纠正。”山东省柳子剧团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松云表示,“这样的教学耗时耗力,收效也有限,期待为中等职业教育开发出一套系统的教学指导流程。”

 

    另外,作为学校和剧团之间的一种“自发行为”,院团合作的实现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许多地方院团的人才本来就有限,如果让他们抛下本职工作来学校教学,就会出现矛盾;但学校没有专业的老师教学,学生的舞台素养就没法保证。”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负责人说,“建议文化部门能够统筹协调,转单打独斗的自发性探索为政府主导的一般性机制,从而为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强大支撑。”

[责任编辑:淇心]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