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以來,兩岸關系在「九二共識」基礎下由緊張對抗走向交流合作、由戰爭邊緣邁入和平發展,7年來在各領域取得豐碩成果,獲得兩岸人民高度肯定。而被島內媒體稱為「知臺派」的習近平主席上任以來,全方位詮釋對臺理念,展現對推動兩岸發展的決心以及妥善解決分歧,完成祖國統一的堅定信念。分析指出,時值大陸「十三五」開局、「一帶一路」深入等發展機遇,兩岸和平發展將為臺灣經濟搶搭大陸發展商機保駕護航。香港商報記者鍾智維
夯实「九二共識」兩岸上新台阶
從1949年至今,兩岸關系歷經風雨、波瀾起伏,從沖突對峙到緊張動盪再到恢復與發展。兩岸關系之所以能從對立走向全面發展,背后最重要的支撐無疑是1992年兩岸兩會達成的「九二共識」,核心就是「一個中國」、反對「臺獨」。
和平發展成兩岸主流民意
尤其是,2008年馬英九上臺以來,兩岸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政治基礎,努力增進互信,保持良性互動,兩岸在人員來往,經濟合作和高層協商都呈現全面發展的良好態勢。「胡連會」、「胡吳會」、「習連會」、「習吳會」、「習朱會」等兩岸高層會晤,都一再重申堅持「九二共識」、反「臺獨」的一貫立場。
2012年1月,在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島內各界紛紛站起來呼吁支持「九二共識」,主張「臺獨」的蔡英文最終自食惡果。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謝郁副所長認為,選舉結果證明「九二共識」在島內已經經濟化、民生化、去「污名化」,得到了臺灣民眾的普遍認同,它作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的地位得到了鞏固與強化,成為臺灣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
九二共識:繼往開來的基石
當下,「臺獨」勢力呈現再次抬頭跡象,給兩岸關系未來發展蒙上陰影,「九二共識」再度成為穩定兩岸關系的關鍵。對此,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助理嚴安林認為,如果把目前的兩岸關系比作一條乘風破浪的大船,那「九二共識」就是兩岸和平發展的壓倉石。兩岸美好前景的建構,都必須以堅持「九二共識」為前提;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都必須以堅持「九二共識」作為基礎。
島內輿論認為,兩岸應抓住機遇,力爭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如此才有可能使和平發展的成果更多惠及普羅大眾,使和平發展的路線不再因島內政黨競爭而有改變之虞,進而達成兩岸雙贏的目標。
而自新一屆領導集體上臺以來,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成為對臺政策核心。習近平主席多次重申,大陸方面始終把堅持「九二共識」作為同臺灣和各政黨開展交往的基礎和條件,核心是認同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如果兩岸雙方的共同政治基礎遭到破壞,兩岸關系就會重新回到動盪不安的老路上去。
兩岸學者指出,兩岸同屬一中的政治定位與合作基石,決不允許島內外任何力量阻礙破壞,奉勸「臺獨」勢力勿逆民意,將臺灣陷入不安,維持兩岸和平發展才符合廣大臺灣同胞的最根本利益。
習總新論新措引領新發展
在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之前,習近平就與臺灣頗有淵源。他曾在福建省有過17年的工作經驗,福建與臺灣僅一水之隔,是兩岸經貿合作的前沿區域和大陸對臺政策的實驗區,習近平在這里積累了不少處理對臺事務的經驗,尤其為跨海打拼的臺商解決了一系列難題,在當地臺商中樹立了很好的口碑,島內媒體稱他是「知臺派」。
在習近平當選中共總書記之后,曾十多次會見臺灣各界代表。而在會見前國民黨主席連戰時他更是強調,希望兩岸雙方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取得更多成果,造福兩岸民眾,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是新一屆領導集體首次完整提出對臺政策理念。
而自島內「九合一」選舉后,兩岸關系發展推動有所降速,民進黨「隱獨」的兩岸政策更令兩岸關系未來陷入不安危機。對此,習近平在全國兩會期間發表了四個「堅定不移」的重要講話,即「我們應該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不移堅持共同政治基礎,堅定不移為兩岸同胞謀福祉,堅定不移攜手實現民族復興。」這是對臺灣同胞最有現實針對性的回應,也是給臺灣同胞吃了定心丸。
對臺展自信耐心誠意
可以說,講話展現了大陸對臺政策前所未有的自信姿態,這種自信源於對兩岸關系歷史現狀更深刻的把握,自信還在於握住了兩岸關系的「定海神針」。習近平強調,沒有「九二共識」,兩岸關系就會重新回到動盪不安的老路上去;「臺獨」分裂活動則是臺海和平穩定的最大威脅。只要不跨越大陸對臺政策的「底線」,臺灣任何政黨和團體同大陸交往都不會存在障礙,充分顯現大陸推動兩岸關系向前發展的誠意和善意。
新領導集體上臺之后,兩岸關系也實現歷史性突破,國臺主任張志軍和臺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順利實現互訪,建立了常態化聯繫溝通機制。張志軍更作為首位踏上寶島的國臺辦主任,實現了60多年來兩岸政治交往的新突破。如今,「習馬會」登場,更開創了兩岸領導人會面之先河,可見,習近平務實而有效的對臺風格,兩岸未來發展將迎來發展新時期。
歸根到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就是要為兩岸同胞謀福利。近年島內有一種聲音認為,兩岸經濟合作多惠及大財團、大企業,未能充分照顧到基層民眾需要,讓許多中小企業、年輕人及基層民眾無法普遍感受到兩岸和平發展的實質利益,從而削弱臺灣內部對兩岸經濟合作的支持力道。
自中共十八大以來,總書記習近平就多次發表對臺講話,其中至少5次提到要重視臺灣基層民眾工作,努力擴大兩岸民眾受益面和獲得感,尤其要為兩岸基層民眾、中小企業、農漁民合作發展、青年創業就業提供更多機會,讓兩岸同胞參與越多、受益越多。可見,中共高層高度重視做好臺灣基層民眾工作,將其置於優先地位。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所長周志懷認為,今年3月反服貿風波發生后,臺灣一些輿論擔心兩岸關系會停滯甚至走下坡路。習總書記的講話,表明了大陸方面繼續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堅定信心,有助於島內化解疑慮、拋棄誤解,也有助於兩岸在「九二共識」基礎上,以「一中框架」凝聚更廣泛、更堅實的共識。
而最近大陸給予臺胞免簽待遇及實施電子臺胞證,更是讓全體臺灣民眾受益。此外,大陸各地設立了12家兩岸青年創業基地,為臺灣年輕人到大陸開拓事業提供便利,大陸知名企業家也提供創業基金,助臺灣青年一臂之力。
十三五機遇不忘臺胞
另外,最近閉幕的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針對臺灣地區,公報指出,深化大陸和臺灣地區合作發展,以互利共贏方式深化兩岸經濟合作,讓更多臺灣普通民眾、青少年和中小企業受益。分析認為,大陸方面罕見地在經濟規劃中明確表示讓兩岸經合令更多臺灣基層民眾受益,顯示大陸方面對臺灣人民的利益、對普通民眾的福祉的重視和關注。
為臺灣同胞辦實事、辦好事;聽取基層民眾的意見和建議;為臺灣年輕人提供施展才華、實現抱負的舞臺……新一代領導集體對臺政策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有學者指出,大陸對臺政策在理念和實踐層面均體現出高度重視基層路線的趨向,為兩岸關系持續向前發展奠定堅實根基。
兩岸7年成果豐
推行「一邊一國」不得民意的阿扁倒臺,馬英九攜著「九二共識」上臺,兩岸關系從此撥雲見日。7年多來,兩岸關系發展不斷深化,各方面交流均呈現一派紅火之景象,邁入和平發展的新時期。
在兩岸協商方面,2008年6月,恢復中斷了9年的制度性協商,海協會和海基會迄今已舉行11次會談,簽署23項協議,包括醫療、交通、司法、經貿等,猶如為兩岸人民往來提供了23條高速公路,共同營造了65年來最佳的兩岸關系。另外,兩岸協商已從半官方的白手套(海基會與海協會)時代,2014年實現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常態化會晤并互訪,而即將登場的「習馬會」則將兩岸對話層級提至最高層次,兩岸將實現高層直接對話。
和平紅利助力臺灣經濟
對於兩岸關系的核心部分,兩岸經濟合作過去7年也取得佳績。當下,大陸是臺灣的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地區、第二大進口來源、第一大外貿順差來源、第一大對外投資地。兩岸貿易額從2008年的1292億美元增長至2014年的1983億美元,增長超過50%。尤其是2010兩岸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后,臺灣所有早收產業對大陸出口增長36%,有些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產業,甚至成長了6倍以上。如今,大陸「十二五」進入收官之年,「十三五」即將啟動,這必將為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創造更多的機遇,為臺灣民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兩岸紅利」。
而從兩岸交流角度來看,自從2008年5月以后,雙方交流非常熱絡。2008年「三通」時代的來臨,兩岸航班現在增加為每周840班,自由行開放城市也增加為成為47個、陸客赴臺人數7年間增長超過10倍,由32.9萬人次跳增至去年的398.7萬次,如今來臺旅客每3人中就有1人是陸客,成為帶動觀光業一大動力。赴臺就讀的陸生人數從阿扁時期的823人增加到現在3.2萬多人,增長約40倍。這些數據顯示,兩岸關系不但和平,并且非常穩定。
兩岸同命運共呼吸
在對外關系方面,自從兩岸關系改善后,臺灣地區可以參加更多的國際組織或活動,包括2008年12月加入政府采購協定(GPA)、2009年5月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離臺免簽證或落地簽證的國家(或地區)增加到目前的140國(或地區)等。大陸歡迎臺灣以適當名義加入亞投行,以適當身份參加「一帶一路」建設。
全國臺聯副會長楊毅周表示,兩岸雖然隔著一道海峽,但命運從來都是緊緊連在一起。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祖國興則臺灣旺,祖國衰則臺灣亡。目前,大陸各項事業的發展欣欣向榮,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勢不可擋,這是兩岸關系發展的根本動力和根本方向。
「習馬會」這次歷史性握手則進一步鞏固兩岸自2008年以來良性互動和交流所積累的一切重大成果。清華大學臺灣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殷存毅說,從「隔海喊話」到「直接對話」,必將有助於兩岸共同謀劃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