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网訊】記者區天海報道:本港首度使用不浚挖式填海方法興建的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出現移位情況,鐵定無法如期竣工。路政署署長劉家強昨日召開簡報會解釋,指署方及顧問工程師在設計時,早已預料巨型圓鋼筒頂部會移位,承建商已自資進行補救工程,又指移位現對人工島海堤無產生結構性問題,將繼續密切監察工程。
不浚挖式填海減生態影響
劉家強表示,機場人工島首次使用較環保的不浚挖式填海方法,分別透過拋石建造2.5公里海堤,及以85個直徑31米的巨型鋼圓筒直插并壓入海床的淤泥層至沉積層,直接圍繞填海範圍,毋須挖出海底淤泥,直接在圓鋼筒上填滿沙料穩固形成海堤,再以填沙及預壓荷載方法,建造面積達150公頃的人工島。
劉家強續指,相對傳統剛性工程設計,機場人工島海堤采用了柔性設計,不浚挖式填海可以減少浚挖和運送2200萬立方米淤泥,減少對水質、交通、海洋生態影響。署方早已預計圓鋼筒頂部會出現移位情況,以及人工島海堤可能有沉降和橫向移動,但認為隨著填海工程完成,移位的機會會逐漸減少。
署方早前在監察工程時發現,由於承建商的做法不符合程序,令人工島東面其中2個相連的圓鋼筒頂部移位6至7米,但底部沒有任何移動,署方已提出修正要求,承建商經已自費以英泥加固,故沒有增加工程造價,并不影響當局原本向立法會申請追加54億元撥款的安排。
承建商已自費以英泥加固
當被問及移位幅度是否超出安全範圍,劉家強表示,圓鋼筒移動后的位置,沒有引伸安全問題,但他拒絕保證日后會否再出現移位情況,多次強調要視乎相關位置的土質及水深等因素再作判斷。
此外,劉家強表示,移位情況不會影響人工島西面的主要工程進度,目前人工島上蓋工程已批出7份合約,所有工程持續進行,而旅檢大樓樁柱已完成大部分,亦符合要求。署方今年初已向立會報告未能趕及在2016年底完工,至於具體竣工期仍須進一步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