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深圳博物館展出了一批19世紀通草畫共110餘件套,畫上內容展現了廣州十三行附近當時中國人的生活景象,有茶葉貿易、人物百態、節慶習俗等,更有清朝的各種刑罰入畫。展覽持續至11月1日。
通草畫是指在通草片上創作的借鑒西方水彩畫法又融入中國寫意技法的水彩畫,它是清代外銷畫的重要品種。通草片采用一種學名為通脫木(俗稱通草)的灌木莖髓切割加工而成,屬小型繪畫紙張,其價格便宜且適合水彩繪畫。
15世紀到17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新航路的開辟)正是西方殖民勢力急劇擴張的時代。17至18世紀西方國家掀起了一股強勁的「中國風」,中國的陶瓷、絲綢、茶葉以及各類高檔工藝品等開始源源不斷地輸入歐洲,中西文明的交流也促進了新型商業文化的萌生,這是外銷畫藝術興起的重要歷史背景。通草畫藝術興起并盛行於19世紀,廣州十三行附近是其主要生產和貿易基地。作為當時西方了解中國唯一的通商口岸,廣州雲集了大量的西洋商人、旅行者、傳教士、官員等各行業人群,反映廣州世俗風情的通草畫、油畫等藝術品極大地滿足了西方人對中國的好奇心。19世紀晚期,隨著照相技術的革命和傳播,加之本身缺乏創新變革,通草畫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通草畫題材豐富,舉凡官邸私宅、口岸風景、行業貿易、市井風情、手工技藝、節慶宗教、戲曲故事、刑罰場景、植物花草等應有盡有,為今天學者研究19世紀廣州社會風俗和地域文化、中西商貿交流提供了最珍貴最直接的圖像資料。目前,通草水彩畫主要收藏在西方博物館中。
本次展覽展出的通草畫均來自深圳金域文化近年海外徵集,題材廣泛,質量較高,一定程度上展現了通草畫藝術的基本面貌。展覽共分船舶、茶葉貿易、人物百態、社會各行、節慶習俗、戲曲魔術、刑罰、花鳥昆蟲、什錦雜冊等九個主題,比較全面地展示了19世紀通草水彩畫的藝術特徵和歷史價值。香港商報記者 朱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