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逢中秋,秋高氣爽宜遠足郊游。惟本港郊游遠足徑的垃圾桶長期「爆滿」,猶如一座座小型「垃圾山」大煞風景。為鼓勵市民郊游後自覺带走垃圾,漁護署月中起已全面搬走大埔滘自然護理區及四個郊游徑包括馬鞍山郊游徑、大欖涌郊游徑、大嶼山鳳凰徑第三段和香港島龍脊的沿途垃圾桶,冀用簡單方式教育公眾履行「自己垃圾 自己带走」環保概念。
漁護署最新數據顯示,2014至2015年度本港郊野公園共收集到3800噸垃圾,創十年新高。漁護署郊野公園護理主任陳靜嫻表示,垃圾種類以塑膠及食物殘渣為多:「在行山徑上一般收集的垃圾以膠水樽、膠袋為主,亦有蕉皮及蘋果芯等。但是要數最難處理的就是紙巾碎,因為它
體積細小但礙眼,要花大量時間去收拾。」署方早於2010年逐步減少垃圾桶數目,5年間整體郊野公園已減少接近500個垃圾桶,惟效果未為理想。
為了進一步加強減廢意識,署方本月中旬起,聯同17個環保團體及遠足團體,推行「自己垃圾 自己带走」公眾教育活動。以大埔滘自然護理區、大欖涌郊游徑、馬鞍山郊游徑、鳳凰徑第三段及龍脊作試點,全面搬走沿途共40個垃圾桶,但位於出入口及洗手間的垃圾桶則會保留。
署方又會派出遠足巡邏隊的義工到郊野公園清理垃圾,目前有超過600人參與,多為退休人士,並安排「自然大使」於郊游徑及郊野公園向市民講解減廢及信息,以及在主要路徑出入口掛上橫額和張貼海報,加強宣傳。
有喜愛行山的市民對新措施表示歡迎,市民李先生指:「如果自己带返走垃圾,對整個森林會更好。」他又支持措施擴大至全港郊野公園,並建議政府仿效日本,做到市面零垃圾桶的景象。
至於會否擔心令郊游徑及郊野公園出入口及洗手間堆積大量垃圾?陳靜嫻說:「我們希望不會有這個情況出現,同時會派宣傳大使在路徑上加緊巡邏,希望市民習慣將自己產生的垃圾带走。」
郊野公園護理主任(特別項目)陳靜嫻
漁護署不預期措施可讓垃圾數目有明顯跌幅,明白市民需時習慣,希望計畫試行一年後,再收集數據及分析,以助訂下未來減廢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