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剧照
那一年我刚刚开始学俄语,疯狂地搜罗能找到的各种苏俄电影资源。一个初夏的傍晚,我花了3个多小时看1972版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紧接着找来原著一口气读完,前后用掉半包纸巾。不明白作者和导演怎么可以这么残酷,把五个如此美好的生命撕碎给我看。
1942年夏天,驻守会让站的准尉瓦斯柯夫意外成了一批女机枪手的长官,她们英姿飒爽,个性鲜明。一天,班长丽达在树林中发现两个德国士兵计划偷袭。准尉带领5个姑娘搜索丛林,却大大低估了敌军力量和环境的艰险,在力量悬殊的周旋与交锋中,鲜花般的生命一个个消逝在白桦林。
如此虐心的故事,我好几年都没敢再看第二遍。直到今年5月,欧洲国家纪念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胜利日前夕,我带着重温经典的心情走进乌克兰基辅的一家电影院看这部新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然而,俄罗斯爱国摇滚红歌组合柳拜欢快的片尾曲响起时,我满脑子都是忿忿不平——纸巾都准备好了,你就让我看这个?!
新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剧照
作为在中国最有群众基础的俄罗斯故事,《黎明》震撼了整整两代人。鲍里斯·瓦西里耶夫的小说发表于1969年,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导演的电影1972年一经上映就引发了世界范围的关注,包括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改编话剧也多次被搬上舞台;2005年,央视与俄罗斯合拍的19集电视连续剧再次掀起热潮;今年8月25日,列纳特·达夫列吉亚洛夫导演的新版3D电影登陆内地,11月,国家大剧院还将上演原创同名歌剧,共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其中,公认最贴近原著精神的改编是1972年的苏联电影,大多主创人员都亲身经历过这场战争,因此无论剧本、演员、拍摄还是剪辑都难以复制。长达3个小时的细节铺垫和经典的角色刻画让该片早已深入人心。
因为熟悉,所以比较。早在今年4月,电影还未在俄罗斯首映便出现了抵制的声音。当年的女主角之一,扮演丽达的伊丽娜·舍夫丘克公开表示对这部翻拍作品完全没有兴趣。对此导演不断喊冤:“新电影不是翻拍之作,而是对原著小说的全新诠释。”
这种解释并没有太大说服力,因为许多镜头都与1972版十分雷同,甚至5位女主角的发型都差不多。而很多原著中不存在的片段被完全沿用下来,如1972版中冉妮娅之死可以说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她像一只矫健的鹿穿梭在林间,手上的冲锋枪怒吼着,一边把敌军从受伤的同伴身边引开,一边勇敢地放声高歌。
此前,导演达夫列吉亚洛夫只执导了为数不多的几部喜剧电影,主要从事的是制片工作。他很清楚自己擅长什么。他坦言,这部电影是用年轻人的语言拍摄的,希望他们不忘历史,铭记战争中脆弱却永恒的美。他自以为可以重塑那个经典的故事,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因为今天演员的神韵早已与那个时代相去甚远。
《黎明》的原著小说取材于真实事件,作者有意将男兵改为女兵,以加强故事的悲剧性和感染力,通过战争和女性这一独特视角,塑造了饱满的人物形象。
原著中的五个女主角,有的魅力逼人,有的相貌平平,有的干瘪瘦小,有的活泼健壮。她们虽为军人,也爱美爱八卦,也任性偷懒,也会胆小怯懦,她们个性迥异,有血有肉,真实得像身边的每一个姑娘。战争无情地葬送了她们的爱情和梦想。
可以理解,导演想要演绎战争背景下“美的毁灭”这一悲剧经典主题。然而新版电影里,我们看到的“美”是5个穿越回去的明星超模,清一色天使脸蛋魔鬼身材的洋娃娃,每一个都有大大的眼睛,纤细的腰身和丰满的胸部,她们机械地念着台词。她们太过相似,以至于那段著名的澡堂戏里,差点让人分不清在夸谁。
两个版本《黎明》女演员对比
导演表示,挑选女演员着实费了一番工夫,于是,热情不羁,活泼勇敢的冉妮亚被导演的新婚妻子演成了一个看起来心机很重的冷美人,她在悬崖上走投无路,面对敌人忽然微笑着说“你们好”时,我已经完全出戏了。作为5个姑娘中最有战斗力的角色,演丽达的姑娘表达坚强隐忍的方式则是从头至尾板着脸。
《斯大林格勒》的男主角彼得·费奥多罗夫从一开始就是准尉角色的不二人选,然而他的表现只能勉强及格。原著中,准尉是个有经验的战士和一个有责任感的男人,更像女兵们的父亲,而不应是个从头到尾使劲皱眉头,捏着嗓子吼人的楞头青。又忍不住提起1972版——当时的男主角安德烈·马尔迪诺夫年仅26岁,却将32岁的准尉拿捏得十分生动到位。
每一位主角背后都有一段令人唏嘘的故事,而两版电影最大的不同在于对故事的叙述。1972版用虚幻的布景和彩色画面来表现女兵们曾经拥有或可能得到的幸福,再用黑白画面展示战斗生活。新版电影则现实地展示了角色各自的故事,剪辑紧凑,细节表现也较直观,可是伴随着每段回忆突兀响起的旁白和大同小异的煽情配乐,实在过于简单粗暴。
为了适应时代需要,剧情还做了一些意识形态的调整。丽莎的守林人父亲变成了被流放西伯利亚的富农,秘密警察在光天化日之下带走了弃婴迦尔卡的父母。用编剧的话来说,“尽管没有理由热爱苏联政权,她们依然走上前线,为国战斗”。原著中自然不会表现一丁点这种思想。
很遗憾,新版依然延续了对敌人的妖魔化,砍掉了原著对纳粹德军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他们在剧情中唯一的作用就是杀人和被杀,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引起观众的仇恨。此外,新版结局被大刀阔斧地砍成了一个场景:会让站又调来了5个年轻女兵,准尉一抬头,眼前浮现的是5位刚刚牺牲的姑娘。似乎连传达的精神都变了味道。
不可否认的是,新版《黎明》拍得十分赏心悦目。影片摄制于俄罗斯西北部卡累利阿地区,镜头滑动,略过广袤森林无言的苍茫。雾霭沉沉,笼罩着静谧的树丛和沼泽,营造出近乎神圣的氛围。穿越沼泽的一段戏,镜头贴在水平面拍摄,观众的心也跟着揪了起来。
后半段丛林战节奏紧凑,动作真实,惊心动魄。伪装伐木女工阻拦敌军前行那场戏,冉妮亚脱下衣裙跳进湖中,美丽的背影,阴影中的德军,准尉的枪口,对岸的匕首,湖畔回荡着颤抖的《喀秋莎》,伐木声声如紧张的心跳。
不过话说回来,观影过程中,我最期待的要数“静悄悄”。电影一直试图模仿好莱坞战争片的配乐,或大气滂沱,或忧伤抒情。镜头在树林和湖泊间穿行,我却因为配乐串戏到了《指环王》……虽然单拎出来不难听,但重复过多,难以留下深刻印象。真正应该安静的时候,耳边依然音乐不断,实在难以体会这里的黎明哪里静悄悄了。
总体来说,新版《黎明》的情节和对白都较为尊重原著,但两个小时的片长实在容不下6个主要角色,导致铺垫不足,诸多细节和情感都难以层层展开。可导演却一再添加裸浴戏的噱头,也不考虑中国观众能不能看到。
平心而论,相比近年来俄罗斯出产的其他战争片(如前两年的抗德神剧《斯大林格勒》),新版《黎明》已经算得上是良心之作了。凄美动人的故事,颜值爆表的5位女主,大气恢弘的美景,扣人心弦的丛林战,大片式的音效和配乐……然而这一切依然像一个漂亮的皮囊,包裹着单薄的人物和空洞的情感,怎么看都是别扭。真诚和情怀,大概是当代俄罗斯电影最缺乏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