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济南8月24日电(记者周晓菲、户华为)8月24日,山东会堂,一场精彩纷呈的国际史学会议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是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第一场主题会议,“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将参会学者的思绪拉回到古代中国和世界,带领大家感受全球视角下独具特色的中国历史。
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第一场主题会议,聚焦“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张建新摄
作为会议选定的第一大主题,“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由中国史学会与西班牙史学会联合召集,在上午、下午两场会议中,共有14位发言人,提供的论文涉及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尤其注重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如中国的白银货币化:明朝中国与全球互动、长时段启蒙运动中的欧洲与中国、罗马帝国与古代中国、欧洲与中国丝绸等。
“济南大会的第一大主题与中国历史相关,由中国学者担任主持人,这些安排大大提升了中国历史学家在这次大会中的作用,这在以往的国际大会上是不可能的。”谈到“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这一主题的设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玛丽亚·多洛雷斯·埃利萨尔德是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的代表,在她看来,这一主题重视不同的社会、文化之间的碰撞,促进了中外历史学界的合作与交流。“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尤为重要,任何亚洲的历史学家或者是研究全球历史的史学家都不能够脱离对中国的理解。”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所长、中国史学会秘书长王建朗认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这个话题意味着我们在观察中国、讲述中国故事的时候,要从全球视野下进行,我们要以更开放的眼光去分析,寻找中国和世界之间发生了什么,把中国社会的发展纳入全球的视野当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万明研究员在报告中谈道,明朝的白银货币化不仅促进本国市场经济萌发,而且拉动了日本、美洲的白银流入,使中国由此主动走向了世界。
丝绸之路和古代中西方的联系与交流是本次主题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来自瑞士的迈克尔·斯皮德尔和安妮·科尔布考察了罗马帝国和古代中国的经济交往和信息交流,指出丝绸之路的长期贸易可以真正追溯到青铜时代,而战国时期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学者们就将当时的中原地区认定为与丝绸相关的地区。
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的塞尔瓦托教授在《欧洲与中国丝绸(16至19世纪)》的报告中把中国的丝绸看作考察东西方交流往来的重要符号,他认为16—19世纪亚洲和欧洲之间的丝绸贸易往来,能够反映出所谓的中心和边缘之间持续的互动和互相的影响。
来自美国的著名历史学家彭慕兰担任本场主题报告的评议人,他指出,这些主题报告非常好地体现出从全球视野下看中国的特色,比如正是通过这一视角来考察明代关于白银的供求变化对全球白银价格的涨跌乃至贸易消长情况的直接影响,从而把白银流入中国与世界历史变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国际历史学会主席玛丽亚塔·希耶塔拉由衷地说道:“这场讨论从全球视野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历史不同的方面,试图去定义中国在全球化和多元的世界当中所发挥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我相信这种努力还将贯穿于中外史学家今后的研究实践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