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31日,美國書展(BEA書展)在紐約雅各布賈維茨展覽會展中心落下帷幕。
作為本屆美國書展的主賓國,中國聲勢浩大,約150家中國出版機構及近萬種圖書參展,劉震云、畢飛宇、馮唐、劉慈欣等20多位作家前往紐約進行交流活動,舉行了出版高峰論壇、作家學者交流活動等近120場系列活動,實實在在地刮起一股中國旋風。
近年來,大型書展、國際出版文化交流活動上並不缺乏中國人的身影。“去年的巴黎書展,上海也是主賓城市,中國文學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北京大學法語系主任、教授董強表示。
與此同時,莫言、麥家、劉慈欣、徐則臣等中國作家的作品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海外市場傳播,中國作家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逐漸上升。
雖然美國書展已經結束,但關于文化走出去的思考仍在繼續。如何才能持續有效地在國際市場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中國青年網記者特采訪作家、譯者、出版人,探討文化“走出去”在不同維度的嘗試。

美國書展中中國國際出版集團展區。 資料圖
抱團走出去 嚴肅文學更受國際歡迎
中國“作家”人數眾多、文化明星層出不窮,每天新出版的書籍數量巨大,但有關數據顯示,作品被翻譯成外文傳播的作家僅有150人左右。阿來便是其中之一,其獲得茅盾文學獎的作品《塵埃落定》被譯成英、法、葡、荷等15種語言,在國際市場上廣泛傳播。
作為四川省作協主席,阿來近些年參加過不少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他認為國際性書展是中國作家集體對外展示的一個窗口,它一改以往作家“單打獨斗”的局面,以集團先鋒的姿態逐漸形成中國特色的品牌。
“過去,我們的作品被翻譯更多是個體行為。”阿來說,現在,國家重視文化走出去,政府有規划地推薦作品,“國際性書展就是我們最好的展示機會。”
目前,出版業中純文學作品是“走出去”的先鋒,眾多國際性書展偏好邀請一些中國的嚴肅文學作家參加。在阿來眼中,這是國際環境下對作品質量要求的體現。“西方國家可能更注重文化不要太受市場傷害,以保持文化的純粹性。”
近年來,國內出版界處于高產期,2014年,僅長篇小說一類的出版就突破四千大關。在阿來看來,中國文學走向海外的過程中應注意篩選。“更應該將能真實反映中國和國人生活的作品傳播出去。”
而作品的海外傳播效果與翻譯質量關系極大。近幾年來,政府多次組織各外語優秀翻譯家與國內作家直接對話,翻譯在文化對外傳播中的重要性愈加凸顯。
“可能會遇到翻譯質量問題,但不能因噎廢食,這個環節還需慢慢完善。”阿來觀察到,當下中國對外翻譯的環境正在趨好,翻譯中國作品的人越來越多,到中國學中文的人也越來越多。
漢語門檻高 中外合譯或是有效途徑
“由于漢語的特殊性,漢學門檻很高,尤其是內容較多的作品時,外國人翻譯我們的作品有很大的困難。”早在法國留學期間,董強就對此深有體會,當時的他就常帮法國的漢學家翻譯漢語作品。
董強表示,翻譯對于文化對外傳播來講尤其重要,一個翻譯可以把一個作品變活,也可以把一個作品殺死,“翻譯的最高境界是‘信、達、雅’,外國人翻譯中文作品時很容易出現臆測性的翻譯,但被翻譯的內容其實關乎中國的狀態與精神,其翻譯質量甚至會影響到外國讀者對中國的根本看法。”
董強還認為,相較而言,中國譯者雖忠實原著,但較難達到“達、雅”的境界。“所以我覺得,在沒有足夠多能直接將中國作品翻譯出去的人才時,中外合譯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先由中國的譯者翻譯達到‘信’,在此基礎上由外國譯者來實現‘達、雅’。”
在董強看來,目前國內翻譯界的發展狀況並不如意,“雖然外語人才比較多,我國的翻譯人才也是以翻譯外國作品的為主,能把我們自己的東西翻譯出去的人並不多。”
董強是“傅雷翻譯獎”的創始人之一,他表示設立該獎項就是為了提高人們對翻譯的重視。董強認為,可以從提高翻譯家待遇,或在出版資助方面規定直接資助給翻譯家等方式來提升和壯大翻譯人才隊伍。
出版社欲布局歐美 打入當地銷售渠道
除去作品和翻譯因素,出版商則為中國文學“走出去”鋪就市場道路。廣西师范大學出版社在2014年收購澳大利亞視覺出版集團(Images公司),將借助其固有的海外銷售渠道,重點在世界范圍內傳播中國建築文化。據廣西师范大學出版社社長何夏林透露,接下來出版社將用三年時間布局歐美,向世界輸出更多中國圖書。
“有作品了,有書了,怎麼推出去?關鍵是銷售渠道的問題。”何夏林說。
目前中國圖書的對外銷售主要有兩種渠道,但各有局限性。一是版權貿易,即國內出版社和國外出版社之間的合作,雙方就一個出版計划達成共識,分享盈利。“版權貿易雖然可以利用對方出版社的銷售渠道,但往往圖書的選擇比較局限,需要對方願意出你的書才行。”
另一渠道是中國圖書進出口公司在全球自建的書店,但它以銷售中文圖書為主,被翻譯成外文的中國圖書數量稀少。
所以,“怎麼進入到外文書的銷售渠道,直接賣我們的書,這非常關鍵。”何夏林表示,能否跳開外國出版社的認可、用國內的出版社出外文版中國圖書,從而使之直接進入西方的主流銷售渠道,這是中國出版值得深思和探索的方向。
另外,何夏林也表示,國家需加強對圖書對外翻譯的支持。“我們有很多好的作品沒有翻譯成外文,因為翻譯後的作品產生的效益很低,單靠出版社的投入並無法長期支撐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