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0

万种图书赴美参展 中国文化走出去还缺什么

2015-08-10
来源:中国青年网

   当地时间5月31日,美国书展(BEA书展)在纽约雅各布贾维茨展览会展中心落下帷幕。

  作为本届美国书展的主宾国,中国声势浩大,约150家中国出版机构及近万种图书参展,刘震云、毕飞宇、冯唐、刘慈欣等20多位作家前往纽约进行交流活动,举行了出版高峰论坛、作家学者交流活动等近120场系列活动,实实在在地刮起一股中国旋风。

  近年来,大型书展、国际出版文化交流活动上并不缺乏中国人的身影。“去年的巴黎书展,上海也是主宾城市,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教授董强表示。

  与此同时,莫言、麦家、刘慈欣、徐则臣等中国作家的作品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海外市场传播,中国作家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逐渐上升。

  虽然美国书展已经结束,但关于文化走出去的思考仍在继续。如何才能持续有效地在国际市场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青年网记者特采访作家、译者、出版人,探讨文化“走出去”在不同维度的尝试。  

 

  美国书展中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展区。 资料图

  抱团走出去 严肃文学更受国际欢迎

  中国“作家”人数众多、文化明星层出不穷,每天新出版的书籍数量巨大,但有关数据显示,作品被翻译成外文传播的作家仅有150人左右。阿来便是其中之一,其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尘埃落定》被译成英、法、葡、荷等15种语言,在国际市场上广泛传播。

  作为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近些年参加过不少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他认为国际性书展是中国作家集体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它一改以往作家“单打独斗”的局面,以集团先锋的姿态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品牌。

  “过去,我们的作品被翻译更多是个体行为。”阿来说,现在,国家重视文化走出去,政府有规划地推荐作品,“国际性书展就是我们最好的展示机会。”

  目前,出版业中纯文学作品是“走出去”的先锋,众多国际性书展偏好邀请一些中国的严肃文学作家参加。在阿来眼中,这是国际环境下对作品质量要求的体现。“西方国家可能更注重文化不要太受市场伤害,以保持文化的纯粹性。”

  近年来,国内出版界处于高产期,2014年,仅长篇小说一类的出版就突破四千大关。在阿来看来,中国文学走向海外的过程中应注意筛选。“更应该将能真实反映中国和国人生活的作品传播出去。”

  而作品的海外传播效果与翻译质量关系极大。近几年来,政府多次组织各外语优秀翻译家与国内作家直接对话,翻译在文化对外传播中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可能会遇到翻译质量问题,但不能因噎废食,这个环节还需慢慢完善。”阿来观察到,当下中国对外翻译的环境正在趋好,翻译中国作品的人越来越多,到中国学中文的人也越来越多。

  汉语门槛高 中外合译或是有效途径

  “由于汉语的特殊性,汉学门槛很高,尤其是内容较多的作品时,外国人翻译我们的作品有很大的困难。”早在法国留学期间,董强就对此深有体会,当时的他就常帮法国的汉学家翻译汉语作品。

  董强表示,翻译对于文化对外传播来讲尤其重要,一个翻译可以把一个作品变活,也可以把一个作品杀死,“翻译的最高境界是‘信、达、雅’,外国人翻译中文作品时很容易出现臆测性的翻译,但被翻译的内容其实关乎中国的状态与精神,其翻译质量甚至会影响到外国读者对中国的根本看法。”

  董强还认为,相较而言,中国译者虽忠实原著,但较难达到“达、雅”的境界。“所以我觉得,在没有足够多能直接将中国作品翻译出去的人才时,中外合译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先由中国的译者翻译达到‘信’,在此基础上由外国译者来实现‘达、雅’。”

  在董强看来,目前国内翻译界的发展状况并不如意,“虽然外语人才比较多,我国的翻译人才也是以翻译外国作品的为主,能把我们自己的东西翻译出去的人并不多。”

  董强是“傅雷翻译奖”的创始人之一,他表示设立该奖项就是为了提高人们对翻译的重视。董强认为,可以从提高翻译家待遇,或在出版资助方面规定直接资助给翻译家等方式来提升和壮大翻译人才队伍。

  出版社欲布局欧美 打入当地销售渠道

  除去作品和翻译因素,出版商则为中国文学“走出去”铺就市场道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2014年收购澳大利亚视觉出版集团(Images公司),将借助其固有的海外销售渠道,重点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建筑文化。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何夏林透露,接下来出版社将用三年时间布局欧美,向世界输出更多中国图书。

  “有作品了,有书了,怎么推出去?关键是销售渠道的问题。”何夏林说。

  目前中国图书的对外销售主要有两种渠道,但各有局限性。一是版权贸易,即国内出版社和国外出版社之间的合作,双方就一个出版计划达成共识,分享盈利。“版权贸易虽然可以利用对方出版社的销售渠道,但往往图书的选择比较局限,需要对方愿意出你的书才行。”

  另一渠道是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在全球自建的书店,但它以销售中文图书为主,被翻译成外文的中国图书数量稀少。

  所以,“怎么进入到外文书的销售渠道,直接卖我们的书,这非常关键。”何夏林表示,能否跳开外国出版社的认可、用国内的出版社出外文版中国图书,从而使之直接进入西方的主流销售渠道,这是中国出版值得深思和探索的方向。

  另外,何夏林也表示,国家需加强对图书对外翻译的支持。“我们有很多好的作品没有翻译成外文,因为翻译后的作品产生的效益很低,单靠出版社的投入并无法长期支撑下去。”

[责任编辑:徐瑩]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