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5

美對華太空合作解禁?

2015-08-10
来源:觀察者網

  SpaceX公司的龍飛船通過機械臂和國際空間站對接

  北京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鄧玉林教授

  原標題:國際空間站明年迎來首個中國科學實驗 美國對華太空合作解禁?

  長期以來,美國為避免中國在太空領域與其競爭,曾全面禁止中美太空進行合作。而事實上,中國在太空領域的發展即便沒有美國也突飛猛進。近日,中美達成協議,國際空間站允許中國進行實驗,這也為封禁多年的中美太空合作打開了一道缺口。

  據美國《休斯頓紀事報》報道,一個休斯頓公司與中國達成協議,允許一項來自中國的空間試驗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這將是中國科學家首次利用國際空間站進行科學實驗。此前,美國國會曾明令禁止美國航天局(NASA)與中國進行科學上的合作。這一項目也將是國際空間站上首個來自中國的項目。

  “具有象征性,非常有意義”

  該報道稱,負責運營國際空間站科學研究平台的私人企業NanoRacks近期與北京理工大學一個實驗室簽署一項協議,2016年將在國際空間站上為該實驗室進行一項DNA實驗。

  NanoRacks的設備經理JeffManber向該媒體證實了這一信息,他表示,這一協議的簽署具有“象征性,同時非常有意義”。

  據報道,由北京理工大學生命學院的鄧玉林教授所帶領的科學家們,將向NanoRacks支付20萬美元用於這一實驗,NanoRacks將負責將實驗儀器通過SpaceX飛船帶到國際空間站美國的實驗艙中,並將其安裝在NanoRacks的實驗儀器上。NanoRacks會將所有的試驗數據傳回給中國。

  國際空間站是一個運行於距離地面400公裏的地球軌道上的航天器,由包括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日本、巴西和歐洲空間局等共16個國家與組織曆時近20年搭建完成,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在軌航天器。

  SpaceX公司的龍飛船通過機械臂和國際空間站對接

  NanoRacks是NASA在空間站的官方合作夥伴,負責為空間站上的商業項目提供支持。

  由於長期以來對中國空間科學發展的刻意封鎖,這一項目一直以來都將中國排除在外。2011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一項被稱為“沃爾夫條款”的法案,全面禁止NASA與中國進行接觸,將中斷中美太空合作上升到法理層面。

  澎湃新聞向NASA詢問其對此事的態度,媒體負責人LaurenWorley稱,由於國會對NASA的禁令,該機構不能回應中國媒體提出的任何問題。

  但JeffManber表示,這一項目完全是商業性質,同時也得到了NASA的默許。

  但實際上,這一可能的中美太空合作並沒有違反美國現行的法律。上述“沃爾夫條款”只是禁止了NASA與中國的任何交流活動。但是國際空間站目前由美國空間科學發展中心(CASIS)負責全面管理,而美國法律並沒有禁止CASIS與中國的往來。

  國際空間站項目經理MikeSuffredini曾經也表達過希望與中國取得合作的態度。他2014年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如果美國都可以和冷戰敵人俄羅斯進行合作,當然就應該和中國這一最大的貿易夥伴進行合作。“如果我們能夠讓更多希望前往太空的人如願以償,肯定可以減少防務上的開支。”他說。

  據報道,鄧玉林團隊的這一實驗旨在探尋宇宙輻射對DNA的影響,以及人類DNA性狀在空間環境下可能產生的改變。如果改變速度過快,可能會對長期呆在近地軌道的宇航員的健康產生威脅。

  北京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鄧玉林教授

  “沃爾夫條款”已不合時宜

  2011年,美國在財年開支法案第214頁至215頁附加了一項不起眼的條款,規定禁止美中兩國之間任何與美國航天局有關或由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協調的聯合科研活動,禁止美國航天局所有設施接待“中國官方訪問者”,這是美方首次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對中美航天合作進行限制。

  這一條款出自於美國眾議院撥款委員會商業、司法、科學及相關機構小組委員會主席弗蘭克·沃爾夫之手,因此被稱為“沃爾夫條款”。沃爾夫也是一個典型的、鼓吹“中國威脅論”的議員。他曾多次公開宣稱,“中國是一個活躍、富有侵略性的間諜威脅”。

  法案通過後,美國甚至在2013年禁止中國科學家參加國際天文學界的開普勒科學會議,雖然此事之後因各國科學家紛紛抗議並抵制會議而允許中國科學家參加,但“沃爾夫條款”也導致了美國航天機構都害怕跟中國打交道。

  實際上,對於“沃爾夫條款”,NASA一直都頗有微詞。NASA局長查爾斯·博爾登(CharlesBolden)在今年6月的一個采訪中便表示,至少需要允許NASA和中國空間項目的官員進行交流。“在我的任期可能不能實現,但我希望我的下一任能夠和中國的同事們坐下來一起交流”他當時說。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舉行的第七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成果清單中,有一條專門提及了空間合作:決定建立雙邊政府間定期民用航天合作磋商。中美政府間民用航天合作對話首次會議將於2015年10月底前在中國舉行,在民用航天合作對話之外,雙方同意在中美副部級戰略安全與多邊軍控磋商框架下,並在下一次磋商前,就外空安全事務開展交流。

  這短短的一句話被認為是為封禁多年的中美太空合作打開了一道缺口。

  美國太空政策分析網站SpacePolicyOnline.com在一篇文章中提及,為了繞開“沃爾夫條款”,來自NASA的人員可能會以美國國務院下屬海洋及國際環境暨科學事務局(OES)的名義來到中國參與對話。這可以被看做是自2011年中美太空合作對話全面中斷以來的“破冰之旅”。

  無獨有偶,日本《外交學者》網站7日刊登美國海軍軍事學院教授JoanJohnson-Freese的一篇探討中美太空合作的文章。她在文章中表示,中國在太空領域的發展即便沒有美國也突飛猛進,導致中美兩國在太空領域的競爭加劇。美國全面禁止中美太空合作未能達到遏制中國太空技術發展的目的,同時也與美國建立可持續空間環境的目標背道而馳。

  “‘沃爾夫條款’限制了美國自己的選項。美國本來可以通過交流了解中國的決策機制、機構組成以及操作程序標准等,這些本應是可供美國決策的珍貴情報。長此以往,將會暴露出美國分析機構的重大弱點。”她在這篇文章中提到,也正因為此,目前對中美太空合作持批評態度的聲音基本上保持沉默了。“雖然沒有公開支持中美空間對話,但是基本上也默認需要這一對話。”

  前NASA華裔宇航員、國際空間站指揮官焦立中(LeroyChiao)對《休斯頓紀事報》表示,國際空間站承擔中國的試驗可以被看做兩國建立空間合作關系的起點。“美國將中國納入到未來太空探索中是極為重要的,國際空間站應該是這一類型合作的最好起點。”他說。

  “無論有沒有美國,中國在太空探索中都在快速前進,他們馬上就要登上月球了。美國擁有多年的經驗與資源,是太空探索國際合作自然而然的領導者。但是我們不能忽視中國,以後很可能我們只能通過獵戶座繞月進行一些例行飛行,而中國正讓宇航員登上月球。”焦立中說,“雖然不可能一夜就發生,但是如果你願意探索遙遠的星空,就需要把眼光放長遠。”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