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8日专电(记者 彭卓)《图兰朵》《蝴蝶夫人》《魔笛》《费加罗的婚礼》……被誉为“音乐艺术皇冠上的明珠”的歌剧,常成为衡量剧院乃至国家舞台艺术水准的重要标准。
然而,日前在中国国家大剧院举办的2015世界歌剧院发展论坛上,全球多国的歌剧院经营者及艺术家表示,近年来多家歌剧院经营举步维艰,受众群体持续萎缩,歌剧艺术发展虽呈现低迷态势。“皇冠上的明珠”为何遭遇生存尴尬?
演不起、没人看:歌剧遭遇生存尴尬
歌剧是一门融合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为一体、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古老艺术,当今在西方面临不容乐观的生存状态:2008年至今,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逐年飞涨的成本与持续减少的观众群,使歌剧行业制作捉襟见肘,剧院亏损经营屡见不鲜,歌剧艺术逐渐萎缩。
“歌剧这种艺术形式一方面在经济和政治危机中苦苦挣扎,另一方面也面对观众减少的尴尬局面,即使是在老字号的歌剧国家也不例外。例如意大利虽有久远的歌剧历史,但意大利人观看歌剧的兴趣正在减少”。歌剧《歌女乔康达》的意大利籍导演皮尔·路易吉·皮兹说。
据了解,2014年意大利13个主要歌剧院中,约有8个处于亏损状态,其中罗马歌剧院负债4000万欧元。
上海大剧院院长张哲介绍,他去欧美调研后发现,面对高昂的制作成本感觉压力很大,30年来制作同一部歌剧的成本增加了10倍,剧院经营资金自有收入难以与大笔支出取得平衡,演出收入与运营支出的缺口越来越大。
同时,近年来歌剧观众呈老龄化趋势,据统计美国大都会歌剧院从2002年开始票房收入在不断下滑,受众基本在60岁,且平均年龄还在逐年增加。旧金山歌剧院艺术总监大卫·高克利说,在美国歌剧的市场推广难度越来越大,受众群体的年龄差距也比20年、30年前大得多。
少捐助、难巡演:生存尴尬如何破解
长期以来,歌剧演出投资大、周期长,而观众对歌剧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导致歌剧演出处于“不演不赔、少演少赔、多演多赔”的艰难处境。
据了解,由于经济不景气,近年来欧洲政府给歌剧院的资金在逐渐缩减,美国歌剧院赖以为生的捐助基金也在不断缩水。在严重现金短缺时期,多座欧美歌剧院都在削减开支,并取消了演出季的部分节目,一些尚能维持的歌剧院也在逐渐减少新创歌剧的数量,主要复排经典歌剧。
张哲举例说,2014年美国大都会歌剧院在原本准备在演出季安排的新创歌剧中,拿掉了比较冷门的4部,把费用集中起来排演经典歌剧。
为了拓展受众群体,剧院此前往往会巡演,以公共服务的方式获得商业合作。然而多名专家指出,目前巡演花费过高,几乎不可行。
大卫·高克利说,现在歌剧巡演成本过高,例如旧金山歌剧院之前去日本巡演花费可能是平时演出的2至3倍。“剧场租金、物流费用、市场推广、办理签证和工作证、请客座明星等都需要付钱,有时客座明星在巡演中的报酬还比平时更高。”
而对于小国家来说,巡演可能对当地歌剧制作生存造成冲击,导致一些地区排斥巡演,进而限制歌剧院跨区域开发潜在观众群。皮尔·路易吉·皮兹说,在意大利如果一部歌剧被从大城市带到小城市,不仅每次需要额外花钱改造舞美,还会挤压小城市剧院的创作空间。
联合制作缓解资金压力 加入本土化文化元素
据介绍,目前以联合制作解决资金压力,已经在巴黎歌剧院、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英国皇家歌剧院等剧院之间广泛采用,并已被欧洲大多数歌剧院接受。
马克·西姆斯表示,欧洲交通相对便利,成为合作的前提。“英国皇家歌剧院近年来通过与其他歌剧院进行联合制作,不仅减少了成本支出,还带来创新性的投入。”
张哲表示,联合制作可以使演出场次有所增加,演出成本相对降低。目前中国部分歌剧院也采用了联合制作的方式。
“欧洲歌剧院可能更看重联合制作降低成本,但对于中国歌剧院来说,可以把我们原本自己没有能力制作的一些新歌剧在国内加以推广。”张哲说,目前中国歌剧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处于补课状态,亟待加强培养市场和观众,进行艺术形式的推广。
泰国曼谷歌剧院院长桑涛·苏卡利库表示,在文化背景与欧美差异较大的亚太地区,如果单纯把欧美的歌剧搬过来,那么走进剧院的就主要是欧美人。“在歌剧创作中,可以适当调整传统故事背景,进行本土化尝试,加入本土文化对于歌剧的新理解。这样也会增加对年轻人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