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4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4日文章稱,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的創始成員國有57個,選擇不參與的日本因此格外引人注目。日本把自己孤立起來的原因,是它不得不聽命於華盛頓和對中國長期以來的“恐懼”。但對東京來說,這可是外交上的一大倒退。
文章摘編如下:
日本商界領袖對喪失亞投行所帶來的巨大投資機會表示關注。然而,政治領導人卻以亞投行的種種缺點為由,堅決反對這個新銀行。在他們眼中這個新銀行威脅美國主導的、不容挑戰的金融秩序。
大多數日本人局限於“中國對抗日本/美國”的簡單心態,沒有幾個對亞投行的整體規模和中國的雄心壯志有所了解。
中國大力倡導的亞投行,其實有為巨大基礎設施需求提供融資的實際作用。這些基礎設施項目不限於中國和東南亞,還包括沿陸上絲綢之路的中亞地區;沿中國倡議的“海上絲綢之路”的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甚至北冰洋冰川溶化所可能帶來的未來航道。
發揮上海合作組織的功用、提供巨額石油/天然氣合同,及在中亞國家的基礎設施項目投資,讓中國在這些國家建立了強大的影響力。這個中國西部的新友好環境,為中國的絲綢之路計劃營造了有利的局勢。
與此同時,中國也同巴基斯坦維持密切關系,目標是建立在波斯灣入口,連接中國西部與巴基斯坦瓜達爾港(Gwadar)的“經濟走廊”。在絲綢之路框架裏,亞投行在這些區域龐大的基礎設施項目上,毫無疑問將扮演重大角色。
去年12月,中國貨運班列從義烏出發,由中國西部途經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波蘭、德國、法國,最終抵達西班牙馬德裏,全長26000多公裏。這是世界上最長的鐵路貨運線,也凸顯了現代絲綢之路可以帶來的豐厚利益。
同樣的,在連接亞洲太平洋沿岸與歐洲大西洋沿岸的跨大陸鐵路基礎設施建設上,亞投行的角色將舉足輕重。
除了“一帶一路”,中國的計劃藍圖似乎也包括探討可以大大縮短亞洲、歐洲和美洲間貿易距離,途經北冰洋的新航道。氣候變化和冰塊加速融化,慢慢增加了向來冰封的北冰洋的商業運輸活動。
新加坡學者廖振楊(Joseph Chinyong Liow)去年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志的文章裏便指出,相對於經過馬六甲海峽和蘇伊士運河的傳統亞歐航線,東北航道可以省下許多行程、時間、油耗和價格,碳排放也因此更少。比如,橫濱與鹿特丹間的距離,可以因此縮短8700公裏。
這“北冰洋絲綢之路”未來的商業發展,意味著對這偏遠地區老舊的港口投入大筆投資,將它們現代化。當然,亞投行的角色也是至關重要的。
日本質疑亞投行有原因。然而,日本不僅會失去上述的許多商機,也有可能像一些評論員所說,會被美國突然改變主意加入亞投行弄得措手不及,被羞辱和冷落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