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8

品茶論道 天賜普洱

2015-06-01
来源:香港商報

  許嘉璐在兩岸四地茶文化論壇上發言。

 

  【香港商報網訊】雲南普洱市是世界茶葉的起源地,自1993年起已成功舉辦十三屆中國普洱茶節。23日開幕的第十四屆中國普洱茶節以「天賜普洱·世界茶源·傳承文化·保護遺產」為主題,包括兩岸四地茶文化高峰論壇,支援普洱景邁山古茶林申報世界遺產系列活動,普洱茶加工、斗茶大賽,普洱茶產品交易博覽會和普洱特色產品展銷會,大型人文紀錄片《天賜普洱》和申遺主題曲《想那個地方》展播,傳統祭茶祖儀式和原生態歌舞晚會《佤部落》等活動。

  參加茶文化高峰論壇的中國文化院院長許嘉璐先生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指出,普洱人民千百年來以茶樹為神,敬重自然,一直享受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幸福,是人類共同走到幸福彼岸的重要啟示。香港商報記者 林濤

  普洱市委書記衛星介紹,2013年5月,國際茶葉委員會授予普洱「世界茶源」稱號,目前,普洱市正在全力推動景邁山古茶園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希望以此填補世界文化遺產中沒有茶文化的空缺和遺憾,為保護全人類的共同文化遺產做出應有的貢獻。

  位於普洱市瀾滄縣境內的景邁山古茶林,保存著全世界迄今發現的年代最久遠、連片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形成體量很大的茶文化景觀。茶葉專家認為,這是世界茶樹演化史中最后被人工馴化栽培的典型例證,原始森林農業開發的典範,是世界茶文化的根和源以及中國茶文化發展的歷史見證。3月,普洱市已經正式遞交景邁山古茶林申請世界文化景觀遺產的文本申請。

  在本屆茶節期間,主辦方組織了支援普洱景邁山古茶林申遺系列活動。5月25日,300多名參會的專家學者、海內外媒體專程來到瀾滄縣惠民鎮景邁山古茶林中,舉辦支持普洱景邁山古茶林申遺宣言簽名活動,助力中國的古茶山申遺。

  人類共同幸福的啟示

  許嘉璐:普洱對我之所賜

  許嘉璐在兩岸四地茶文化論壇上先后兩次發言,闡述對茶文化的理解,特別在《撫平人類扭曲心理,變革世界前進路徑--普洱對我之所賜》的主旨演講中,他更以飽滿之激情,剖析中西方不同的幸福觀,指出普洱茶文化中蘊含著的智慧,是解決今日地球最為棘手的生態問題的活教材。

  許嘉璐先生說,中國人是茶文化的創造者、享受者。現今生活而言,勞累終日,或好友相會,半間雅室,一壺香茶,慢啜細品,遠離塵囂,或浮想聯翩,或談今論古,即使性急者也會體味到心之充實和天地之大。他引用德國著名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的話:「所有(要)擺脫這種時代、幻想躲進被分隔的世界的嘗試都是荒謬、滑稽的。世界是一幅無法挽回的相互之間自說自話的交流的漫畫。」既然任何人逃脫不了「現代」的「恩賜」,至今還無力遏制人膨脹又膨脹

  的無限慾望和加速再加速的科技發展、增強再增強的跨國產品誘惑,以及加厚復加厚的人與人之間隔膜,那麼,在急匆匆的腳步中就讓茶給予我們以片刻的舒緩、沉靜,對坐、談心,安撫已經扭曲的心態,也許時代強加給我們的浮躁、淺薄和對人生的誤解,能夠得到些許克服或減弱。

  但是,在滾滾紅塵中能夠泡茶慢飲,思考并體會至此的,畢竟只占很小很小的比例。茶文化對當代世界的價值需要進一步深入挖掘,應該喚醒越來越多的人進一步懂得茶,珍重茶,享受茶。這既是商業,更是文化。「茶文化學者責任大矣、重矣!」關於何為幸福,許嘉璐指出,工業化以來,西方制定的「幸福指數」和「發達指標」侵蝕著人心,毀壞了自然,人類離先民的文化傳統漸行漸遠,也在離自我毀滅越來越近。當今世界最為嚴重的三大危機--戰爭和沖突、生態惡化和不平等都是人類自己造成的,其根源就是人類背叛并遺忘了先哲的教誨,把物質享樂、感官刺激、個人利益放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凌辱自然、蔑視精神、無顧他人。在這一浪潮中,茶僅是追逐利潤的工具,但中國的茶文化,特別是普洱的茶文化,蘊含著關於「何為幸福?何為災難?何為先進?何為落后?」的答案,也是應對最為棘手的生態問題的活教材。

  第三次到普洱的許先生直言,「普洱在我的心里占據了一塊揮之不去的地位。」普洱各民族人們虔誠、熱情、純真、悠閒,激活了從《詩經》、《樂府》的字面上所理解的先民生活和感情。他們的歌聲、歡笑、舞蹈和茶飲,他們對祖先、對山水、對茶樹、對一切有生之物的敬重崇仰,絕不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發展經濟,是一種欣賞著、享受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幸福。他說,這個經濟上一時「落后」的地區所保存著的先進文化,將是人類重新研究制定「幸福指數」和「發達指標」的重要參考,中華民族附著在茶身上的文化,也就是「和平和睦,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同命同行」的思維和實踐,將為人類共同走到幸福的彼岸帶來重要啟示。

  許先生進一步談到,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不僅僅是經濟往來之路、人員交流之橋,還將促成不同國家民族文化之間的相互激盪,寄望普洱能通過「一帶一路」戰略,將中國茶文化帶到世界。

  茶·文化·生態

  專家說茶與茶文化

  第二屆兩岸四地茶文化高峰論壇以「茶文化生態」為主題,來自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臺灣的20餘位專家學者提交論文,從「茶與人」、「茶與信仰」、「茶與自然」三方面入手,著力挖掘中國茶文化核心與精華、蘊含其中的哲學和智慧。

  論壇當日,專家學者圍繞《茶文化與中國人的精神家園》、《中國茶如何走進現代生活?》、《養身養心養天地》、《生態信仰與普洱茶文化》等題目相繼發言,并舉辦3場演講與聽眾交流互動。

  茶是快樂之杯靈魂之飲

  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朱小健教授說,嫩微一葉,溫潤人間。

  茶,既是中華文化表層的日常用品,也是中華文化中層的生活方式,更是中華文化底層的精神追求。他回顧今年年初兩岸大學生在臺灣的茶文化之旅,聚首臺北書院伴琵琶洞簫慢品文山包種;圍爐食養山房聽冬雨打荷細酌木柵烏龍;漫游北埔風茶博物館比斗東方美人擂茶;穿梭日月潭老茶場車間觀察紅玉前世今生;抄經佛光山雙閣樓溫壺濾盞靜思禪茶一味。兩岸學子為茶的多樣性感嘆,為茶的深邃悅服,為茶具的精美奇妙而歡欣,更為茶人的聰慧辛勤而動容,他認為,兩岸茶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亞文化,茶,就是兩岸文化交融的活水。

  著名的茶文化專家林治先生飽含詩意用5句話20個字形容茶:健康之液、快樂之杯、靈魂之飲、民生大計、圖騰飲料。他說,茶文化是一種生活、一種享受、一種境界。中國茶道的精髓是「和靜怡真」,中國茶道有「感恩、包容、分享、結緣」四大功能,中國茶道更融會貫通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茶與儒通,通在「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的積極入世情懷,通在「中庸之道」的處世哲學。茶與佛通,通在「禪茶一味」,通在「活在當下」,通在「無住生心」,通在「一期一會」。茶與道通,通在「天人合一」的理念,通在「道法自然」的思想,通在達生、尊生、貴生、養生的人文追求。明白了這些道理,茶才能真正成為中國人的「靈魂之飲」。

  江西中國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余悅回溯中國古代文人雅士的茶事生活,指出古代文士和茶有著不解之緣,「品」是茶與文士的精神追求,「雅」是茶與文士的社交娛樂,「韻」是茶與文士的藝術創作,其中蘊含的中和之道、名倫之理、清雅之境,是茶文化的核心價值,也是中國人精神家園的重要構成。

  茶是跨越宗教的信仰

  羅慶江先生多年來在內地與澳門從事茶文化的推廣,2009年曾獲頒澳門特區政府的文化功績獎,嘉許其對澳門茶文化的貢獻。他說,茶是跨越宗教的信仰。

  在羅先生眼中,茶道通過茶事修煉增強自我認同,從物質享受開始,但最后超脫物質,內調心性、外敬他人、清虛無我、自性自度、反染成凈、知足感恩,通過自我啟悟的生活藝術去培養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這與佛教的「覺悟」、道教的「天人合一」、基督教的「感恩」如出一轍。各宗教禮儀中只有禁酒而不禁茶,各宗教信徒都喜歡茶,可見茶是超越宗教的信仰。現代社會中的人們,面對復雜混亂的事態,可借由茶道,安然享受茶中之味,棲神物外、忘絕塵境。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