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訊 (記者/曾妮)第一屆“中國創新科技成果交流會”(簡稱“科交會”)將于本月22—23日在廣州舉行。18日下午,首屆科交會新聞發布會在廣州大廈舉行。記者獲悉,科交會旨在搭建科研成果推廣交易的全國性平臺,推動產學研合作。本屆科交會共收集到1300多項科研成果進行集中展示推介,經過前期對接,目前已有20項科研成果達成初步落地意向,有望在廣州得到轉化,涉及投資金額約20億元。
今年3月6日,廣州市長陳建華在北京與中國科協簽訂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廣州市人民政府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舉辦中國創新科技成果交流會就是戰略框架協議的重要內容之一。在簽約現場,中國科協黨委書記尚勇和陳建華都強調,要把科交會打造成高品質的創新驅動助力合作平臺,推進科技成果和專利技術推廣應用。廣州市非常重視科交會,市委書記任學鋒和市長陳建華均多次批示要把科交會辦好,讓更多的創新科技成果和項目到廣州來對接、落地。
科交會將以“推動創新驅動發展,促進科技助力跨越”為主題,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科技咨詢、成果推廣交易和產業化服務為主線,旨在構筑一個國家級、精品化、專業化的創新科技成果交流合作平臺,依托科協組織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才和智力優勢,發揮全國學會及科技團體的獨特作用,聚力科技創新人才、轉化科技成果,促進更多創新人才、項目、技術落地廣州,爭取打造廣州市的城市品牌名片。
據了解,今后廣州將作為科交會的永久主辦城市,每年舉辦一屆。首屆科交會將于5月22日下午至23日在廣州白云國際會議中心舉辦。展覽面積近3000平方米,其中主展區共有約1100個項目,約400多家參展單位,按行業和地區分20個板塊進行功能布展。值得一提的是,與高交會主要展示高新科技成果不同,科交會主要是服務科研機構、科研人員和企業,搭建產學研合作交流的平臺,促進科研成果產業化,切實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首屆科交會主要活動包括開幕式與簽約儀式、特色專區展示、科技沙龍、創新技術成果轉讓交易、現場考察對接等。參加展會的將有兩院院士、全國學會等科協組織和科技團體、高校科研院所、民辦科研機構、港澳臺科技團體、技術成果持有人或團隊、有關創投公司和創投基金、有科技需求的單位和企業等代表,預計參展人數達4000人次。中國科協主要領導、省委省政府領導、市委市政府領導和中國科協有關部門以及省市有關部門,以及近30名兩院院士將參加科交會的啟動儀式。
在昨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廣州市政府副秘書長馮軍介紹說,科交會籌備工作良好。經過前期對接,已有20多項科研成果達成了在廣州落地轉化的初步意向,涉及投資金額約20億元。
■專家聲音
站在產業鏈最高端
進行原創研發
18日下午的發布會上,幾位來穗參加科交會的學者專家與記者暢談對本屆科交會的展望,以及我國產學研合作的前景。據了解,中國科協作為科交會主辦單位之一,發動全國科研院所、科研人員“貢獻”成果,目前共篩選出1300多項科研成果帶到本屆科交會上展示、對接。
廣東省科學院副院長郭俊表示,省科學院發動各研究所篩選上報,重點選擇與珠三角產業結構比較吻合的應用型科技成果進行成果展示,由于展廳面積所限不能進行現場展示的項目,也會匯編成冊,利用科交會這個平臺把科研成果輻射出去。
有記者問到,我國的科研院所眾多,研究成果也不少,為什么轉化率卻相對較低?這個問題讓與會的學者專家們打開了話匣子。
“我國的專利數量已經成為全球第一,但是我們的科技水平卻不是全球最強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人懷表示,科研系統很努力,但是創新的機制鏈條不通。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科研院所全部走向市場,這導致科研院所不得不想辦法養活自己。為了養活自己,就必須做很多短平快的項目,沒有足夠的投入做基礎研究。即使作出了成果,也沒有人投資,實際上基礎研究的貢獻絕不亞于產業化。劉人懷說:“做基礎研究一定要忘記很多東西,整天圍著柴米油鹽轉,很難靜下心去做。”
郭俊認為,科技隊伍可持續的提升,需要一代代傳承培養,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科研和技術創新要氛圍,要有政策和資金的投入。這方面已有很大改進,但隨著不斷深入和進步,政策要更有利于創新的隊伍和科技的產生。科研投入既要有長遠的也要有針對當前的。
有“醫生發明家”之稱的中國醫師協會內鏡醫師分會專家喬鐵表示,我國醫院80%的高端器械是跨國公司的,科技進步長期主要靠復制和仿制,這導致我們難以在高端領域取得領先地位。喬鐵強調:“科技復制了幾十年,這條路不能再這樣走下去。我們應該站在產業鏈的最高端,進行原創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