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皮筏子被甘肅蘭州、寧夏等地的人們稱為黃河上的千年古「船」,它是用羊皮扎制而成的,俗稱「排子」,由48根細木柳棍扎制成正方或長方形木架,下綁13個到14個充滿氣的「渾脫」羊皮而成。
羊皮筏子是把羊皮像脫衣服一樣整張從羊身上扒下,經過加溫脫毛后,用菜油、食鹽漬泡,經縫制、充氣后,氣囊便形成,然后用菜油涂抹四肢和頸項處,再用細繩扎成袋狀,留一個小孔吹足氣后扎封,十幾隻這樣的氣囊拴在一起,上面再綁一個大木架子,皮筏子即告做成,可以載人載物。羊皮筏子作為一種便利的擺渡工具,千百年來一直為黃河沿岸的民間保留。
據史料記載,在320多年前,蘭州金城關、騷泥泉一帶的回民多從事皮筏渡運,人數多達50多戶,400多人。羊皮筏子有大有小,古代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隻羊皮袋扎成,長22米,寬7米,前后配置3把槳,每槳由2人操縱,載重可達20-30噸,日行200多公里,小皮筏由十多隻羊皮袋扎成,便於短途運輸。串聯起來的羊皮筏子大如巨舟,在滔滔黃河上漂行,氣勢壯觀,有「羊皮筏子賽軍艦」之說。20世紀50年代之前,在鐵路尚未開通,公路交通又不便利的黃河上游地區,羊皮筏子一直是重要的運輸工具。現在,它已經成為都市人「擺脫城市喧囂、體會自然野趣」的一種特殊的休镕娛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