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4

神秘的仡佬族敬雀節

2015-04-13
来源:香港商報

仡佬族圖騰「葫蘆神鷹」

  【香港商報網訊】在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坪山鄉佛頂山下的堯上仡佬民族村寨,仡佬族世代流傳下來的一種綜合性的民俗活動,仡佬「敬雀節」也叫「敬鷹節」。該民俗活動反映了仡佬族人民依託自然,融入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心理特徵與行為準則,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是獨特的人類學個案,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香港商報記者 黃慶松 通訊員 吳佳節

  敬雀節歷史已超600年

  據史料載,仡佬族是貴州最古老的民族,她先后由商周時期的「濮」人和戰國時期的「僚」人發展而來。漢代時僚人已是夜郎國的主體居民,唐初僚人中的部分發展為單一的民族--仡佬族。史料又載,早在秦嬴政的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置夜郎縣於今石阡縣境內。

  「仡佬敬雀節」為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一,敬雀節是當地仡佬族人敬奉祖先和神鷹的崇拜活動。敬雀節始於唐代,有文字記載有600多年歷史。

  傳說遠古時期,突發大水,仡佬族先民被洪水圍困,危急之間,一個仡佬族先民為不使仡佬族滅絕,將一個小男孩放入一個大葫蘆。村莊被洪水沖毀,裝有小男孩的大葫蘆隨之卷入洪水之中隨水漂蕩,不時發出啼哭之聲,被在天空盤旋的神鷹發現,將裝有小男孩的葫蘆抓起放到岸上。男孩被其他族群的人救起,使仡佬族人得以延續下來。

  仡佬族人為感謝神鷹的救命之恩,於是便將「葫蘆神鷹」作為本族的圖騰,從那以后便產生了「敬雀節」。

  據堯上老人介紹,早在唐代,仡佬先民就於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一對神鷹和祖先舉行祭祀活動,以求神鷹和祖先的保祐,并表達對神鷹和祖先的紀念和崇拜。此活動世代相傳,不僅在活動形式上發展為每逢雞年舉行大祭,其餘年歲為小祭,其中小祭由各家各戶舉行,大祭以村寨或同姓家族為單位舉行。

  贈紅色雞蛋以示神明保祐

  在小祭之年的二月初一前日,各家各戶準備祭祀用的酒肉,豆腐等祭祀供品和饋贈品并邀請已嫁出的姑姑及其姑爺和女兒及女婿齊心準備。二月初一上午,在祭師們的帶領下,仡佬族子孫焚燒高香,抬著羊、豬頭、五穀、水果等各種供品,敲鑼打鼓沿著堯上村的街道緩緩向廣場行進,抵達「神鷹」雕像前,莊嚴佇立。

  隨著一聲聲「祈福鼓」,一陣陣長號齊鳴聲響起,兩個仡佬族漢子將大紅綢緞繫上「神鷹」脖子。隨后,仡佬族子孫先后將高香插進香爐,將每一種供品小心擺放到「神鷹」面前的供桌上,再由寨老高聲唱念祭文,最后由祭師們為「神鷹」跳起一段神秘的舞蹈,整個祭祀活動持續約一個小時。

  下午由長者帶領家人到田間地頭對大自然中的一切鳥神和生靈燒香化紙以謨拜和許願,后用供品旙粑粘於樹枝上供鳥神享用,以祈求鳥和生靈莫侵害莊稼,確保風調雨順,豐收吉祥。

  祭祀供奉結束,仡佬族祭師們接著開展「上刀山」、「下油鍋」、「秤桿提米」等神奇的民族表演,仡佬族婦女也跳起「茶燈」舞蹈,共同慶祝「敬雀節」,祈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穀豐登。

  每逢雞年大祭,則以村寨或姓氏為單位,舉行盛大祭祀活動,即請來佛教或道教大師於上午對神鷹和祖先進行謨拜和許願,其中堯上仡佬人在鄧氏祠堂頂上神鷹和祖先牌位、擺上祭品由全寨老幼進行謨拜和許願,其他無祠堂的仡佬村寨則在公共活動場上舉行祭祀活動。節日活動結束時,主人對客人尤其是對小孩,每人贈送一個紅色雞蛋或一個鳥類吉祥物,以示時時有神保祐、年年豐收有餘。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