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經濟,1月20日有兩組備受關注的數據:中國國家統計局說,2014年中國經濟增速降到7.4%,是24年來最低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中國經濟今年增速降到6.8%,明年減到6.3%。郱書在BBC中文網的撰文中提出,今年經濟總量應可再增7%。但拉動增長的主力仍將是投資。這一觀點值得關注。
就在這些百分比引發大量分析、評說的同時,中國總理李克強飛往達沃斯,准備周三在今年的世界經濟論壇開幕式上講話。
香港《南華早報》說,不少分析員預計李總理在達沃斯將會設法提振外界對中國經濟的信心,消除許多人對中國經濟“新常態”下增長放緩的憂懼。
英國布魯奈爾大學經濟學教授劉芍佳對BBC中文網表示,IMF的估計可能略低,根據現有數據和經濟“慣性”的分析,8%可能過高,因此7.5%左右並不令人意外。
有觀察人士指出,中國經濟增速減到24年最低位,但再平衡仍緩滿。
不喜不悲?
路透社引述多名分析員稱,7.4%不喜不悲,符合“新常態”,而IMF則表示增速放緩值得歡迎,因為這表明中國的經濟再平衡在繼續。
IMF首席經濟學家布蘭查德對BBC經濟事務記者沃克表示,他有信心“那將是一個有序減速過程”。
不過,中國經濟減速對亞洲其他新興經濟,以及全球經濟,都有重大影響。
在中國媒體表述中,新常態已經逐漸代替了“克強經濟學”。
普遍理解是,新常態下經濟增速將減緩,經濟再平衡將推進。
路透中文網(博客,微博)就周二的統計數據分析說,7.4%增速符合新常態,並預計在經濟步入“提質減速”新常態的同時,財政和貨幣政策寬松將“不會缺席”。
報道引述中國國家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祁京梅說,“中國正在步入提質減速的新常態,2014年經濟平穩收尾也為2015年宏觀調控保持此種態勢增強信心,從GDP增長目標看建議調低到7%左右。”
緩慢痛苦
《金融時報》專欄作者戴維•皮林曾撰文表示,中國的經濟新常態是一段由此及彼的旅程,推進再平衡的過程,而這意味著打亂現有格局,並實施痛苦的改革。
亞洲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師魏尚進去年曾對BBC中文網表示,中國經濟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改革推進的程度。考慮到其規模、特點和難度,又考慮到中國政府在以往啟動和推進艱難改革方面的表現,亞開行對中國經濟前景表示“審慎樂觀”。
“新常態”和再平衡意味著改變投資拉動增長的結構,讓消費代替投資成為增長主要驅動力。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經濟中服務業和消費的占比在提高,投資和制造業占比在下降。
有觀點認為,房地產市場下滑和投資活動“潛在崩盤”,今年中國政府啟動的新的基建投資項目可能會大增,而這將逆轉部分再平衡進程。
風險和掌控
不少觀察人士和分析員都曾提到中國經濟的系統性風險、系統性危機,可能會導致再平衡過程中斷。
劉芍佳認為,中國經濟確實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重大風險,但目前看不到能夠導致滅頂之災的那種;可能對經濟增長造成沖擊的風險首先是環境惡化。中國政府必須采取措施遏制環境汙染。
他說,如果說“APEC藍”(亞太峰會期間北京出現罕見的蔚藍天空,據信是命令汙染企業暫時停產等行政手段的結果)能讓人有所領悟,其中就包括政府的能力,還有就是對付環境汙染可能必須付出的經濟代價,比如企業關停和失業,產出下降。
地方政府債和國企債務,以及房地產市場,都是外界普遍認為最具風險的領域,有可能觸發更大規模的危機。
劉芍佳認為,這些確實是經濟面臨的風險,但中國經濟不會因為這些風險而崩潰,因為政府不會、也有能力阻止這種情況發生。比如房地產市場,政策造成的泡沫,政策擠壓其泡沫,當決策者認為需要提振的時候,政策還會提振市場。
“如果他們(決策者)認為有必要,也會出台大規模刺激方案,但應該說他們認為現在不是時候,”他說。
劉芍佳認為,就投資總體而言,2015年將是平淡的一年,以為政府會出台比四萬億更大規模的刺激計劃,那是“夢幻”。
根據他的推算,今年中國GDP中新增資本規模將在3.5萬億元人民幣左右,加上“人口紅利、能源紅利和發展紅利”促成的2.3-2.4萬億元新增消費規模,今年經濟總量應可再增7%。
但拉動增長的主力仍將是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