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窯陶鼓」原名「長鼓」。中國音樂史籍中,民間打擊樂鼓類中沒有「陶鼓」的記載。《中國音樂辭典》卻有「土鼓」的詞條:「原始打擊樂以土為框的鼓。《禮記明堂位》:「土鼓蕢桴、葦瀹,伊耆氏之樂。鄭玄注:杜子春雲,土鼓,以瓦為框,以革為兩面,可擊之。」一般的鼓類多采用木料或金屬做成,吳川的長鼓則用陶泥燒制而成,故稱「陶鼓」。陶鼓最早產生於廣東省湛江市吳川陶鄉瓦窯村,該村環水靠坡,陶泥來源豐富。泥制陶器,坡草燒窯。村民歷來以燒制陶缸、罐、煲、爐以及小型泥塑等為生。陶鼓就是用陶泥燒制成的「長鼓」。鼓身腰部細小,兩頭為大小不同的空間鼓口,蒙上羊皮后,用繩子把兩頭鼓面繃緊,可調節音色。演奏時把鼓背挂胸前,右邊用手掌拍擊,左邊手執小竹敲打,打出不同的「叮」「碰」聲,故當地也有人稱陶鼓為「叮碰」。陶鼓的演奏,通常用小圓鼓及嗩吶伴奏,音樂一般用當地的流行祭神嗩吶曲調,節奏明快。歷來陶鼓主要為吳川民間舞蹈《舞二真》「舞六將」或祭神時的伴奏音樂。逢年過節,鬧元宵到處可聞陶鼓的「叮碰」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