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

政府擬設農業園 問計市民

2014-12-30
来源:香港商報

  特區政府昨發表新一份農業政策諮詢文件,就農業可持續發展諮詢公眾3個月。據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介紹,當局政策有四大方向,包括探討設立農業園,將根據《收回土地條例》收回農地,預計需70至80公頃,涉及18億至70億元公帑,但每年能增加四分一本地菜產量;其他三個方向包括成立農業持續發展基金、加強支援農業及推動農業相關活動。

  香港商報記者 林駿強

  80公頃農業園可供1/4本地菜

  昨午,高永文與食衛局常任秘書長(食物)黎陳芷娟和漁農自然護理署助理署長(農業)廖季堅召開記者會,發表《新農業政策:本港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公眾諮詢文件。該文件將就協助本地農業進行現代化、持續發展的新政策諮詢市民意見,諮詢期昨起至明年3月31日。

  高永文指,本港農業持續發展,可促進本港食品供應多樣化,減輕對進口食品的依賴,並滿足消費者對高安全水平食品的期望和需求。他續稱,農業發展亦帶來就業機會,可吸納低技術工人,也可提供機會讓有志投身現代化農業的年輕人展抱負。他更稱農業持續發展有助土地資源的善用,讓城市與鄉郊的發展互相融合,亦可保護鄉郊環境的景觀和改善生態情況,幫助保育自然資源,豐富生物多樣性以及為食物供應鏈碳減排。

  高永文稱,本港農業歷史悠久,但隨著香港發展成為高度都市化並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本地農業日漸萎縮。他解釋,如沒有政府積極介入和適當的支援措施,此趨勢或會持續,令行業進一步式微。

  示範有效復耕荒置農地

  政府建議循以下方向推行一系列新措施:

  第一,當局會探討設立農業園的可行性。文件稱,政府參考了新加坡農業科技園的經驗,指農業園主要為從事農作物種植及商業生產的農民而設,會成為一個生產基地,試用新的耕作方法進行商業生產,同時推廣應用先進科技作農業用途,鼓勵本地農場發展及採用現代化和多元化的生產方法;若政策成功,預計每年可增加價值2億元、四分一的本地菜產量。

  文件稱,設立農業園旨在促進農業科學以及農業商務管理方面的知識轉移,從而提升生產力。這可增加本地農業產量以回應市民對安全和新鮮農產品的需求;農業園也示範如何有效復耕荒置農地,這可接收因政府土地發展計劃而失去耕地的合資格農民,讓他們在農業園內復耕。

  至於選址,當局除了考慮已劃作農業用途的荒置農地外,亦包括部分常耕農地,面積初步預計需70至80公頃。如有關建議落實,政府將根據《收回土地條例》收回範圍內土地以設立農業園,交由漁護署管理,是政府首次以這方式收回農地,估計涉及公帑18億至70億元。高永文說,現不考慮公布選址,是希望公眾集中討論發展方向;不過,他說政府物色選址時會避開政府有意規劃發展或具發展潛力的土地。

  文件還說,當局初步構思,漁護署將會與農業園的準租戶訂立為期5年並可予續租的標準租約;租戶須提交年度生產計劃,說明採用的生產方法。而在收回土地設立農業園之前,已在常耕農地上耕種的農民,則不須遷離。

  成立農業持續發展基金

  第二,當局考慮成立「農業持續發展基金」。文件稱,基金旨在提供財政支援,推動在農業生產應用科技的研究及開發、促進知識轉移、加強人才培訓、改善農業基建設施,並加強為本地農作物進行市場推廣,也協助農民採用現代化耕作工具及設施。

  文件指,基金合資格申請者,包括專上院校、科研機構、非牟利農業協會及工會、非政府組織、農業合作社、農民以及農業生產先導企業。文件稱,當局有意參考「漁業持續發展基金」機制,以「一元對一元」的同額資助形式撥款處理,即是指政府資助額上限,將等同於申請人的投資額,不多於項目整體開支的一半。

  第三,當局加強現時對農業提供的支援,協助農民增值,包括為他們的產品進行市場推廣及建立品牌,亦打算探討設立更多周末農墟。

  第四,當局亦會推動與農業相關的其他輔助活動,如休閒農場和教育活動,供學生和市民參與。

  高永文期望市民能踴躍發表意見,而當局在考慮收到的意見後,預計會分析約6個月,屆時當局會按可調配資源及所需批準,制訂建議的細節和推行計劃。他承認,計劃由推動到推行需時較長,有機會超越今屆政府任期;而面對土地資源競爭,推動有關政策不易,惟重申政府介入扶助農業,是希望做到持續發展,滿足新時代的務農需求。

  新農業政策四大方向

  探討設立農業園

  政府將根據《收回土地條例》收回土地以設立農業園,料涉及七八十公頃農地以及18億至70億元公帑;農業園主要為從事農作物種植及商業生產的農民而設,會成為生產基地,預計每年可多生產2億元、佔四分一產量的本地菜

  成立農業持續發展基金

  旨在提供財政支援,推動農業生產應用科技的研究及開發、促進知識轉移、加強人才培訓等,合資格申請者包括專上院校、科研機構、非牟利農業協會及工會、農業合作社、農民等

  加強現時對農業提供支援

  為農民產品進行市場推廣及建立品牌,探討銷售渠道;當局亦打算設立更多周末農墟,同時加強與業界聯絡,尋求農業進一步發展

  推動與農業相關的活動

  推動休閒農場和教育活動,供學生和市民參與;當局會為農民就此加強培訓,讓農民更了解消費者需求

  議員學者 認同農業持續發展

  政府昨公布新一份農業政策諮詢文件,倡議成立農業園、設立農業持續發展基金等,著重農業可持續發展。民建聯漁農界立法會議員何俊賢歡迎政府文件,認為反映政府有決心解決農戶面對的問題,贊同討論建立農業園。亦有學者認為,如增加本地食品產量,長遠有助提升本港糧食自給能力,認同農業值得發展。而有關團體及農民對文件有保留,擔心不能適應新政策。

  何俊賢表示,歡迎政府就農業政策諮詢公眾意見。他稱諮詢文件反映政府有決心解決農戶面對的問題;就政府建議興建農業園,他認同現階段不適宜就選址問題作定案,現階段應先討論有關發展方向是否正確。

  何俊賢稱,市民近年十分關注食物安全問題,如地溝油、有毒農藥等,政府興建農業園有助本港環保,並減少碳排放,即使政府收地時可能需用到公帑,他稱有關公帑值得使用。

  浸大生物系教授黃煥忠稱,雖然發展農業佔香港經濟產值不高,但如果增加本地食品產量,長遠有助提升糧食自給能力,認為值得繼續發展。他希望當局加強發展有機耕種、水耕及小面積高產量的生產方式。

  團體及農戶有擔心

  香港農業研究中心成員袁月興稱,對諮詢文件側重高新科技農業有保留,擔心未必環保及可持續,並稱本港除了對菜食需求大,對肉食要求亦很大,惟文件較少提及此方面。她認同本港應該就高科技農業進行研究,探討發展方向;惟投資門檻太高,普通農戶難以入場競爭。

  土地正義聯盟執委朱凱迪稱,政府建議設立幾十公頃農業園,無法解決本港八成農地被棄耕的問題,但他認為農業園租期5年具吸引力,因目前私人地主租地給農戶,租約短至一年甚至每月續租。亦有馬屎埔農戶擔心未必能適應新環境,聲言未必會搬進農業園。 香港商報記者 戴合聲

  香港發展農業適宜嗎?

  眾所周知,香港地少人多,以至土地成本高昂,故此必得地盡其用,從而實現使用效率最大化。

  爭取土地效益最大化

  且以傳統四大產業為例。金融業,無須太多土地,甚至一切可以電腦運行,卻又經濟產出極大,一個交易所就能締造每日幾百億成交,無疑最符合香港地少人多的結構制約;貿易物流業,雖佔用土地不少,但卻是可追溯至本港開埠的最傳統產業,而且所創造的就業崗位高冠各行各業,是絕對值得繼續支持發展的;旅遊業,誠然應朝高增值路方向發展,「自由行」便為本港帶來大量高消費旅客,不過「一簽多行」相關政策仍存改善空間;專業服務,土地使用效率既與金融業相近,亦與金融業相輔相成,符合香港發展利益。

  集中發展土地效益高的產業,當然有利民生。首先,這有助創造高增值的職位空缺,金融業和專業服務就是最佳例子,其漣漪效應也有助帶契其他工種的薪金上升。其次,受惠機會成本,節省下來的土地便能用於其他環節,例如建屋修路等,旅遊業近年陷入人滿之患則是一個反例。

  那麼,農業呢?

  農業無疑是土地效率較低的行業,尤其比較上述行業來說。至於民生而言,究竟一塊土地撥作建屋,抑或撥作種菜好?又究竟一塊農地,能夠創造多少就業空缺以至高薪職位?答案恐怕簡單不過,就是農業並不適合香港。

  世界其他地方成功將農業產業化,例子當然不少,由泰國、巴西等發展中國家到澳洲、美國等發達國家都有,背後原因不一而足,好像水源充足、氣候適宜等,但都離不開土地資源極之豐富此一關鍵,所以能夠產生顯著經濟效益。

  政治務實爭小往大來

  香港要發展農業,經濟效益成疑,大概只能帶來以下三個主要效益:

  一是食品,尤其是優質有機食品。然而,香港是否沒有其他更佳辦法,非得犧牲珍貴的土地資源來獲得食品及優質有機食品?貿易二字,便是答案!香港的強項又是什麼?有的是什麼?無的是什麼?土地用途何謂較好,或者何謂較差?

  二是康樂,即是體驗大自然的耕作之樂。同樣,香港是否沒有其他更佳辦法,非得犧牲珍貴的土地資源,來解決市民的耕作康樂需要?香港絕對是個多姿多采的城市,康樂事業向來蓬勃,選擇之多稱得上躋身世界前列;當然,諸如滑雪、騎象、玩激流、笨豬跳等等,香港受到種種限制均難提供。問題是,香港有必要排除萬難,凡此種種都在本地提供嗎?何況,耕作需求是否足夠多和足夠持續,最後會否落得乏人問津的下場?究竟絕大多數香港市民需要一個農業園,還是更多其他產業園、或者更多安居之所?

  三是政治,相信這是效益最大的一面。不必諱言,農業政策出臺,其實乃解決覓地收地困難的出路之一,用來針對回應原居民及反對人士的復耕訴求。事實上,其他地方的農業政策,很大程度都有政治考慮,包括日本、法國等。重點是,有關政治考慮未必符合社會整體最大利益,甚而阻礙社會向前進步。香港泛政治化至今,落得同一命運絕對不足為奇,這或許是面對政治現實的務實之舉;不過,香港要發展農業,土地使用仍應以效益最大化為大前提,爭取小往大來的土地管理,這才是推行新農業政策的必要考慮。

  李哲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