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關於撲克的多種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較為被人接受的就是現代撲克起源於中國的「葉子戲」。葉子戲在中國有很長的歷史,至清代,樣式及打法已基本完善,并有逐漸演變至馬吊牌的說法。因此,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將橋牌的發明權歸於中國人。
法國的學者萊麥撒說:「歐洲人最初玩的紙牌,以形狀、圖式、大小以及數目,皆與中國人所用的相同,或亦為蒙古輸入歐洲。」美國《紐約時報》橋牌專欄主編艾倫特拉克斯特甚至有「中國是橋牌的故鄉」一說。葉子戲於元代傳到西方,變化成了塔羅牌及現代撲克,而在中國,則逐漸變成麻將及牌九。
葉子戲最早出現在唐代。見於唐人蘇鶚的《同昌公主傳》,內有「韋氏諸宗,好為時子戲。」的記載,據考證,發明「葉子戲」的是唐代著名天文學家張遂(一行和尚),供玄宗與宮娥玩耍。因為紙牌只有樹葉那麼大,故稱葉子戲。以后傳人民間,文人學士趨之若鶩,很快流傳開來。到了五代時期,記載紙牌戲的書已經大量涌現,著名的有《偏金子格》、《小葉子格》、《擊蒙葉子格》等。
到了明清時期,葉子戲已經成為社會上非常盛行的一種博戲形式。當時的葉子戲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印有骨牌圖案的骨牌葉子,這種葉子戲實際上是骨牌的翻版,只不過是將牌的材料由骨制改為紙制而已。但由於改成了紙制,骨牌葉子的流傳就較原來傳統的骨牌廣泛得多。原來的骨牌體積大、分量重,制作不易,因此不利於普及推廣。改為紙制后,其制作過程變得十分容易,價格成本也要遠遠低於骨牌,因此這種形式在當時社會,特別是在廣大下層市民中廣泛流行起來。很多貧苦的市民無力購買骨牌,但卻可以用這種紙牌來代替,以解其博癮。
葉子戲的玩法是依次抓牌,大可以捉小,與西方紙牌是一脈相通的。牌未出時部反扣為暗牌,不讓他人看見;出葉子后一律仰放,由斗者從明牌去推算未出之牌,以施競技,和撲克牌的打法相差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