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4

新建博物館不能“緣木求魚”

2014-12-15
来源:人民日報

  近年來,各地新建博物館的熱情持續高漲。一些地方紛紛雄心勃勃地提出新建博物館的構想,希望能通過這一舉動,打造當地文化品牌、提升地方文化品位。應該說,在國家高度重視文化建設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在公共文化領域加大投入,完善博物館文化服務基礎設施的舉措,就其出發點而言,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對于新建一座博物館究竟需要做哪些準備、該怎么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有些地方政府顯然還沒有進行深入探究,在其區域內的博物館事業發展規劃上,缺乏長遠的規劃。有的地方只是單純熱衷于關注博物館館舍的造型外觀是否新穎奇特、能否成為地方的新“地標”;有的設想通過市場運作,搭建文化景觀、開發文化博覽會產業、促進展會經濟,以期達成“以館養館”;有的則主要關心博物館能否招商引資、筑巢引鳳,吸引外來投資等等。

  真正建設好、運營好一座有價值的博物館,最重要的是什么?除了籌資開工建設一座鋼筋水泥的館舍建筑外,首先要看當地是否具備三項基本前提。

  其一,是否收藏有一定規模、自成體系,能夠系統反映某一區域內人類進化史或自然發展史,或某個歷史片段的真實見證物。這些物證,完全不必拘泥于以往的概念,可以是古人創造的各類精美文物,可以是田野山川中的歷史古跡和考古遺址,也可以是自然界中的科學標本,還有可能是不同族群的人們日常生活中朝夕相伴、并不起眼的民俗物件。

  其二,是否擁有一批能夠潛心研究、整理、發掘、保護、傳播這些藏品所蘊含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的科學工作者。這些科學工作者應該熟知當地歷史文化或專門從事某一類藏品相關領域研究,其中最核心的領頭人,應該是博物館的館長。

  其三,是否具備足夠的策劃展覽和社會教育能力,將這些藏品通過科學的邏輯,排列組合成系統化的基本陳列和臨時展覽,永久性、不間斷地向社會公眾展示真實藏品,闡釋藏品背后蘊含的信息,傳播和溝通藏品價值,并提供必要的公共教育和社會化服務。

  對于一座博物館來說,獨特的收藏體系、學術研究與文物保護隊伍、展示與社會服務功能,三方面缺一不可。藏品資源是物質基礎,是新建博物館的根本前提和第一要素,離開了這些歷史上、實踐中傳承保留下來的真實物證,一切的工作都是空中樓閣、鏡花水月;嚴謹科學的學術研究是實現與藏品對話的重要途徑,缺少了專業科研人員的科學探索研究,物證的長期保存和背后的信息發掘將無從實現;展示教育是實現博物館社會價值的主要途徑,把藏品通過展覽“秀”出來本身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通過科學、明確的闡釋,傳播文明、溝通心靈。否則,真實藏品秘不示人,或者展示陳列不科學、不明晰、不易懂,這樣的博物館是不受歡迎,也是難以長期立足的。只有具備了上述三方面的條件,才有可能新建一座合格的博物館。

  同時,新建博物館的規劃和建設,還需要科學、合理的建設步驟。對于本地區的藏品數量、品質、類型分布、屬性特色等基本狀況摸清后,才能確定該博物館的類型、陳列展覽的主題,才能進一步結合當地及周邊博物館機構的整體分布情況,進而明確博物館的功能、定位。這些都需要專業化的團隊來承擔。從摸清藏品臺賬,到編制陳列大綱,再到決定展廳內外空間的采光線路、布局走向,最后才是建筑外觀設計——這才是博物館規劃和建設中較為科學、合理的建設步驟。

  在某些地方新建博物館的熱潮中,抓不準這三個問題,就會主次不分、次序顛倒、匆匆忙忙地進行博物館建筑外觀設計、概念策劃,建筑實體施工中如果又不能發揮博物館人的專業優勢,不征詢使用者的實際需求,到頭來很容易帶來“藏品缺乏、基礎不牢、陳展空虛”的先天不足——有的博物館已建成的展廳只適合用作會議辦公室,卻不適合做展覽;有的層高、承重力不夠,本可昂首而立的恐龍化石只能趴在地上;有的展覽流線或呆板或彎曲,雖然或可“曲徑通幽”,但既不利于采光照明,更不利于緊急疏散;有的不但在土木建筑上造成了很大的浪費,還因“雷人”造型而招來網友吐糟……

  國際博物館協會為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確定的主題是“博物館藏品架起溝通的橋梁”,強調使藏品更加貼近和吸引觀眾,以便促進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之間分享知識、交流信息、增進理解。對于已有的博物館來說,頭等大事是讓已有的藏品在人與人之間,成為彼此構建聯系的橋梁。而對于想要新建博物館的地方政府來說,認真考察本地區藏品這一無法替代的基礎資源現狀,籌組以博物館館長為核心的運營團隊,啟動基本陳列內容大綱編制及展覽體系構建,是最需花心思琢磨的關鍵“三步”。相較于此,開工建設一座哪怕是規模龐大、造型奇異的鋼筋水泥混合物,則是相對簡單的事了。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