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康逸
巴林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是尚無航班直飛,時差5小時,遠在波斯灣西南部的一個島國。然而無論是從巴林國家博物館中展出的錢幣、瓷器,還是政商人士乃至巴林普通百姓口中,都不難覓得中國印記,感受到兩國間的友好情誼。
2011年中國已成為巴林最大的進口產品來源國。同時,中國也是巴林除海灣合作委員會成員以外的第三大出口市場。今年巴林、中國迎來建交25周年,兩國都熱切希望以此為契機,全面提升雙邊關系。在日前舉行的第21屆伊斯蘭銀行大會期間,受訪的多位業界專家學者表示期待與中國進一步加強經貿合作。
成熟的金融服務業和良好的商業投資環境為巴林吸引更多中國投資者提供了保障。巴林經濟發展委員會首席經濟學家傑爾莫·柯提蘭因說,與其他海灣國家相比,巴林在金融監管、人才儲備方面具有優勢。他說,近年來巴林致力於將經濟增長模式從依靠石油轉向多元化發展。隨著經濟結構的不斷改善,石油和天然氣對巴林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貢獻率正在逐年下降,目前約占20%,而金融業占GDP的比重達到17%左右。
此外,作為海合會成員國,巴林享有“海灣門戶”的盛譽,是通往海灣市場的重要通道。對於想進入中東北非地區發展的公司而言,巴林擁有頗具吸引力的營商環境。據2014年傳統基金會經濟自由指數顯示,巴林是中東地區最開放、最自由的經濟體,世界排名第13位。
今年10月由數十名巴林政府官員和工商界人士組成的高級別經貿代表團對中國進行訪問,在北京和廣州多地舉行項目推介會。巴林政府希望有更多的中國企業到巴林投資,參與巴林國際機場、跨海鐵路和房地產等大型基礎設施建設。
據巴林銀行協會首席執行官羅伯特·艾尼和《巴林銀行家》雜志主編詹姆斯介紹,目前巴中共同投資1億美元在巴林北部填海造田,計劃建造一座占地10多萬平方米的“龍城”。這一項目將成為由700多家商鋪組成的大型購物中心,主要銷售中國電器、家具、建材、紡織和服裝等商品,並設有亞洲美食街。
此外,巴林密切關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巴林央行執行董事哈立德·哈馬德和巴林銀行協會的多位專家表示,巴林十分關注中國與過個國家簽訂本幣互換協議。他們認為,隨著人民幣逐漸向國際儲備貨幣演進,所有國際市場要發展金融業務都應該涉足人民幣的直接兌換。
他們表示,“巴林已經意識到貨幣儲備多樣化的重要性,這樣才能促進和多國的貿易關系。巴林政府有意願將人民幣納入國際貨幣儲備籃子,與人民幣的直接交易是指日可待的。”
中國和巴林之間的貿易往來可追溯到千百年前的絲綢之路。中國領導人提出的“一帶一路”構想,推動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舉措給新時期的中巴經貿往來注入了新活力。
柯提蘭因說,區域一體化、互聯互通是至關重要的,這不僅體現在海灣國家間的貿易流動,而且越來越多地體現在與海灣國家以外地區的往來。巴林和中國之間緊密的聯系對於巴林未來的發展越來越重要。
如今陳列在巴林堡前博物館裏的中國瓷器,記錄著當年的駝隊商船從中國遠赴“波斯灣明珠”巴林的曆史。古老的絲綢之路為中國和海灣國家建立起商貿聯系,而現代絲路必將把兩國帶上互利共贏、繁榮發展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