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煙囪”河北終于坐不住了 要發動群眾拯救環境
河北省11月28日正式通過的《河北省環境保護公眾參與條例》,希望借助公眾力量監督企業的污染行為,這是這個污染大省不斷加強環境挽救行動中的一環。
圖片來源:CFP
在巨大的生態壓力之下,河北省正在下決心治理污染,以挽救越來越脆弱的環境。
中國環境保護部12月1日發布消息稱,河北省11月28日正式通過了《河北省環境保護公眾參與條例》。該“條例”希望借助公眾力量監督企業的污染行為,并規定企業不公開信息可按日處罰。該“條例”被認為是中國首部環境保護公眾參與的地方性法規,“條例”將于明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今年4月,河北省人大常委會將制定《河北省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條例》列入今年立法計劃。該“條例”能在短時間內被通過,除了填補了公眾參與的立法空白,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河北省面臨的環境壓力有多重。
在環境治理中,公眾參與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中國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首次將“信息公開與公眾參與”單獨成章,期待推動環境保護公眾參與的逐漸完善。
此次通過的《河北省環境保護公眾參與條例》特別規定了環境信息的公開與獲取、公眾參與的范圍和途徑、公眾參與的保障和促進措施、法律責任等。“條例”規定公眾參與環境保護,依法享有獲取環境信息,對環境決策、行政許可以及環境執法表達意見和建議,對環境違法行為和環境保護工作中不依法履行職責的行為進行舉報,尋求行政或者司法救濟、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等權利。
過去十多年來,如果說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煙囪”,那么河北省一定配稱“中國煙囪”。由于片面重視地區經濟的發展卻忽視環境生態的保護,河北省已經成為中國的污染大省。在過去兩年內由環保部門多次發布的中國城市空氣質量狀況排名中,河北省石家莊、邢臺、唐山、保定、衡水、邯鄲、廊坊等城市位列前十名。
根據新華網去年6月的一篇報道,河北省嚴重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產業結構偏重,鋼鐵、建材、石化、電力等高污染、高耗能產業集中。其中,鋼鐵粗鋼產量超全國總量的四分之一;能源結構不盡合理,能源消費居全國第二位,單位GDP能耗比全國水平高出約60%。
由于拱衛中國首都這樣的獨特地域特點,河北省被不斷指責為近兩年來華北地區嚴重霧霾天氣的罪魁禍首。在環保部今年10月公布的全國74個城市空氣質量狀況中,空氣質量相對較差的前10位城市中河北又占據七席,邯鄲、保定和邢臺等城市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例不足50%。
這也導致河北省經常會在一些特殊時期被要求犧牲地區經濟發展而配合中央的部署。北京APEC會議期間,為保證北京大氣質量,河北省被列入工廠停產和限產的重點地區。根據河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楊崇勇在不久前召開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論壇”上透露的數據,APEC期間,河北停產限產企業達到8430家。為此,前三季度河北省GDP、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倒退到全國排名倒數第三。
為了更大范圍的利益格局,河北省很清楚自己不得不服從中央的布局。河北省委書記周本順在今年3月底的一次會議上說:“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格局中,需要河北扮演什么角色就演好什么角色。”
但這畢竟只是暫時的應對之舉。今年9月份,中國政府發布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年-2020年)》,在此國家專項規劃中,中國對排放總量控制也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即到2020年,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上述減排目標無疑需要河北省這樣的污染大省分擔更多壓力。去年9月,國務院發布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隨之,河北省也緊鑼密鼓地出臺了《河北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和《河北省鋼鐵水泥電力玻璃行業大氣污染治理攻堅行動方案》。
《河北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明確提出把削減燃煤作為大氣污染防治的突破口,到2017年,河北省煤炭消費量比2012年凈削減4000萬噸,全省細顆粒物濃度比2012年下降25%以上,全省鋼鐵產能削減6000萬噸。
如何完成這樣的總體目標,對于河北省來說,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調動公眾力量之外,河北省正打出一套組合拳以確保完成環境目標。
根據新華社的報道,另外一個備受關注的措施是,未來10年,河北省計劃將鋼鐵、水泥、玻璃等制造產能部分轉移向非洲和亞洲其他國家,以便削減過剩產能、管控污染排放。為此中央和河北省政府將提供財政支持。按照計劃,河北省轉移海外的產能,在2017年前將達到500萬噸,2023年前達到2000萬噸。
今年9月份,中國規模最大的鋼鐵企業——河北鋼鐵集團已經宣布,將于2019年前,在南非建設一座500萬噸產能的鋼廠。
但這也會帶來某種挑戰,即這種借助新興市場國家來消化過剩產能的行為,如何避免被人指責為“污染外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