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族茶史溯源應在陸羽《茶經》問世以前,《茶經》問世於唐建中元年(780年),而根據浙江景寧畬族調查記載:「唐永泰二年丙午(766年),即有雷姓畬民從福建的福州羅源縣十八都蘇坑境南坑遷往浙江處州青田縣一帶山區,砍伐山林,開墾田園」,種植茶樹,已有1200多年歷史。在1000多年前的福建長汀宣城畬族聚居點的上畬、中畬、下畬等村,就有「上畬上畬,無水煎茶」的民諺。可見在1000多年以前茶就與畬族人民結下不解之緣,形成畬山無處不種茶、畬民無時不喝茶的習俗。茶之所以被婚嫁男女所青睞,是因為古人認為「茶樹為常青樹,是至性不移之物」。而婚嫁用茶,在畬族中突出表現為「畬族寶塔茶」。畬族「寶塔茶」是福建福安畬族同胞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婚嫁習俗,曾在福安與霞浦交界的松羅、溪尾一帶畬族聚居地廣為流傳。這一婚嫁禮儀習俗將茶禮提煉、升華到一種獨特的境界,成為畬族風情活動中最有特色、最富情趣的民族習俗活動之一。
「寶塔茶」文化說的是,畬族青年男女於結婚的前兩天,男方必須挑選一位精明能干、能歌善舞的男子,當「親家伯」或稱「迎親伯」,全權代表男方,挑上豬肉、禽蛋等聘禮,前往女家接親。女家見「親家伯」來,立即開大門鳴砲迎接,「親家嫂」則搬一張板凳放在廳堂的左首讓他入座:「親家伯」要懂得謙讓,把板凳挪到右邊就座。接著,「親家嫂」向他敬烟,但這時「親家伯」要拿出自己的烟,先敬「親家嫂」及其在場的人們。否則,就會被視為無禮,會點著鞭砲扔到他腳邊,轟他,燒他的衣褲,取笑他。男方送來的禮品要一一擺在桌上展示。「親家嫂」會取豬肉、禽蛋等過秤,「親家伯」一語雙關地問道:「親家嫂,有稱(有親)無?」親家嫂連聲答道:「有稱(有親)!」接著,「親家嫂」用樟木紅漆八角茶盤捧出5碗熱茶,這5碗熱茶像疊羅漢式疊成3層:一碗墊底,中間3碗,圍成梅花狀,頂上再壓一碗,呈寶塔形,恭恭敬敬他獻給「親家伯」品飲。「親家伯」品飲時用牙齒咬住寶塔頂上的那碗茶,以雙手挾住中間那3碗茶,連同底層的那碗茶,分別遞給4位轎夫,他自己則一口飲乾咬著的那碗熱茶。
「親家嫂」向「親家伯」敬「寶塔茶」時,通常還有一段對歌習俗。「親家嫂」向「親家伯」敬「寶塔茶」時,唱的是:「迎新花轎進娘家,大男細女笑哈哈;樹梢橄欖果未黃,先敬一盤「寶塔茶」。」唱罷即給「親家伯」敬茶,但「親家伯」不能馬上用手接第一碗茶,而要先和唱一段:「端凳郎坐真客氣,又來泡茶更細膩;清水泡茶甜如蜜,寶塔濃茶長情意。」唱畢才按上述的辦法去接「寶塔茶」,并加以分發,且要喝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