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2

同質化嚴重成隱憂

2014-07-17
来源:香港商报

   一天半增加一座博物館

  同質化嚴重成隱憂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記者查閱國家文物局網站,資料顯示2013年中國博物館數量已達4165家,比上年增長299家。據統計,全年接待觀眾數量超過6億人次,同比增長13.1%。然而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的同時,也存在相關問題。館多了,藏品保護問題卻日益凸顯;參觀人數多了,向觀眾展示的展品卻少有變化;展覽數量猛增,同質化現象嚴重……香港商報記者 朱求真

  中國博物館增速「世界第一」

  中國一天半增加一座博物館的增速可謂「世界第一」。最近幾年在建新建的博物館規模呈越來越大趨勢,動輒數萬平方米,一些省市新館面積甚至達到十萬平方米。與之相對應,博物館藏品保護問題卻日益凸顯。記者了解到,不少博物館現有庫房面積、文物保存設施、藏品保護環境等均難以達到文物保護要求。河南、河北、陝西等省的一些縣級博物館,還在用白灰吸潮、臉盆加濕這樣最原始的手段保護文物。四川博物院館藏最著名的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甚至出現了掉粉、畫卷粘連等無法打開的狀况。

  去年,中國博物館全年接待觀眾63777萬人次,日均170餘萬人次。這一快速增長,得益於博物館免費開放加快。據國家文物局統計,截至2013年底,中國免費開放的博物館達2780個,占上報博物館數量的80%。

  然而,將這一看似驚人的數字與13億人口的比較,平均每位公民約2年才走進一次博物館。一些發達國家平均每位國民每年3-5次走進博物館。

  這多少可以判別在博物館功能的發揮、博物館職能履行上,中國與發達國家還有不小的差距。

  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宋新潮說,這主要是中國不少博物館在適應快速發展上,表現是沉寂的、遲鈍的,有時甚至是冷漠的。這種弊病主要體現在:博物館與公眾現代日常生活的關聯性不強,難以喚起更廣泛的關注;缺少變化,難以吸引公眾不斷走進博物館;不能提供更多富有創造性的啟迪,難以引起公眾深入探究的興趣,等等。

  展陳水平不均同質化嚴重

  宋新潮透露,2008年免費開放之前,全國博物館年展覽數量約7000個,現在每年約有2萬個展覽。然而,在迅猛增長背后,同樣無法忽視的是,大館大熱,一些專業博物館無力策展,導致門可羅雀。「大型博物館因為藏品太多而無法一一展出,很多中小博物館則因為藏品少且珍貴,舍不得拿出來展。」

  宋新潮表示,中國有13億人口,有4165座博物館,平均31.2萬人一座博物館,與發達國家每5萬人一座博物館尚有很大距離。但是,博物館同質化現象嚴重,沒有明確宗旨和收藏邊界。

  目前中國的博物館建設依然如火如荼,很多新建的博物館都存在定位模糊和不當的問題,大多數的博物館都追求成為綜合類的歷史博物館,而不是根據觀眾的需求和社會的需要成為藝術類的博物館。

  各種各樣的藝術博物館在法國星羅棋布,當然最著名的審美教育都集中在盧浮宮、奧賽美術博物館,這里便成為青少年審美教育的主要基地。少年兒童觀眾主要圍繞著盧浮宮的雕像學習基本的審美,而藝術院校的學生則主要在奧賽美術博物館學習莫奈、高更、米勒的代表作。一隊隊的幼兒園小朋友、小學生、中學生,都是在各大博物館的世界著名藝術作品前面,完成自己的美育教育。

  宋新潮認為,中國最缺乏的恰恰是這類藝術博物館以及科普類自然博物館。追求文物考古化與知識專業化的傾向,也間接地導致了許多博物館很難在基礎的美育、科學知識教育方面發揮作用。許多博物館都大同小异地從史前的恐龍時代講起,再一路新石器舊石器地講下來,因為并不是所有的博物館都擁有涵蓋眾多歷史階段的豐富文物,又不能充分發掘本地區的人文地理特點,導致許多博物館的展覽并不能與當地的民眾發生親密的聯想。

  相較之下,我們更願意看到的不是一個個新館建成或改擴建之后空間的擴大、藏品的豐富,而是更多的孩子能夠在博物館里找到屬於自己的空間,每一件擺放在櫥窗里的文物或者藝術品在傳達那個時代的美學理解時,最希望的或許是在青少年中找到知音,博物館能實現更多的社會價值。

[责任编辑:劉宇婷]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