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東方 > 佛法活法

佛法教人了生死

2014-07-16
來源:香港商報

   

          淨土信仰蘊涵生死智慧   佛法教人了生死

  「生死」是人間大事,佛教同樣重視這個課題,其人間淨土思想在於擴充人內在的生命資源來超越自我與死亡,如何以徹悟解脫的健全態度來面對無奈的死亡現象。中山大學哲學博士黃家章近日演講表示,佛教的傳承依靠的是智慧,釋迦牟尼佛創立佛教需要解決生老病死問題,所以他提出一整套方案,佛教信仰作為一種終極關懷,可以用七個字概括:佛法教人了生死。香港商報記者 黃鶯

  信仰彌陀淨土以求了生死

  黃家章博士在題為《作為終極關懷的佛教信仰》的演講中介紹,終極關懷作為新興的名詞,最早是由美國的神學家蒂利希提出的,他認為宗教就是終極關懷,這包括有一種終極的真實,終極的目標,終極的承諾三種。每一個人的生命,不論長或短,不論古稀高壽或年少夭折,都可用生、死兩字來總結。墓碑作為眾多逝者的石刻的最終總結,要義有三,一是逝者名號,二、三則是逝者的生卒年月日。人生一世如草木一秋,生是起點,死乃終點。「終極對人來講,就是關系到死亡的大問題,對於死亡,我們平常都很忌諱,譬如大家都避開4這個數字,這個現象表明我們對死亡很恐懼,我們害怕死亡。」黃家章博士說。

  黃家章博士認為,佛教與本土的儒、道兩教,成為了構成中國傳統信仰、思想與文明大廈的三根支柱,以佛修心、以道治身和以儒治世蔚成傳統。包括佛教淨土信仰在內的中國佛教,表達了人類最深層的死亡恐懼與尋求解脫的願望,並提出了解脫的路徑,淨土信仰因此蘊涵著生死大智慧,可具體踐履,已然成為了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此,印光法師有言:「佛法原是教人了生死的,非只當一種高超玄妙話說說。」可謂切中肯綮之語。

  佛法教人了生死,將印光法師視為自己最重要導師的弘一法師,臨終近圓寂時,道出了千古絕唱:「問余何適?廓爾亡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形象而周全地詮釋了信仰彌陀淨土以求了生死的主題,面對「死亡之神」的肆虐,淨土信仰的價值與意義,在於提出並活化了「拯救之神」的譜系與拯救徑路,最終落實在終極關懷上。

  好便是了 了便是好

  黃家章博士談到,很多人認為健康是最重要的,其實不然,只要我們能正常地活下去,我們總有一天會不健康,所以佛教有一句話「以病為師」。釋迦牟尼佛創立佛教就是解決生老病死問題,所以他提出一整套方案,佛教因此傳承了兩千多年。「釋迦牟尼佛的智慧到現在看也是超一流的,他提出的思想兩千多年一直影響著我們。」黃家章博士贊歎道。

  紅樓夢中有首歌是《好了歌》,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如果你把生死都想清楚,你能很平靜面對死亡大問題,人生沒有什麼是不能解決的。

  佛教在終極關懷這方面做得是相當完善。它並不是要求人在此世今生就到達彼岸世界,而是強調在人無法證明的來世,這正是宗教神秘性與超世性的體現。佛教認為當下的一切都是不真實的,不具自性,所見世界之萬象皆為因緣和合所致。從佛學來說,人只有破除由無明所引起的法執與我執,達到無為無漏,認識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一切皆苦」以至「涅槃寂靜」才能擺脫苦惱,進入理想的極樂世界。

  佛家對現實世界是持否定態度的,認為世界本空皆苦,只有涅槃后的世界才是極樂的。這為人提供了一種終極的關懷,也就是死后的去向。在佛家看來,世界具有因果輪回報應,今生的果乃前世之因所成,今生之因造就來世之果。善因出善果,惡因生惡果。這就是勸戒人們在當下世界要奉行佛法,棄惡揚善,來世當登西方極樂。

  「一切皆苦」顯示終極關懷

  就根本佛教或原始佛教而言,四聖諦中,苦諦(「一切皆苦」)顯示宗教探求的終極關懷,「一切皆苦」蘊藏著深邃的智慧。佛教無所謂悲觀或者樂觀,因為它不從主觀的情緒出發,只有從「如實知見諸法實相」的冷靜觀察出發,只有勇敢地面對負面現象予以凝視,發現其中因緣之后,才真正懂得培養高度的生命智慧,超克所謂「一切皆苦」,轉化負面體驗為正面體驗,這就是涅槃解脫,方是一心之轉。

  傳統佛教尤其南傳小乘佛教,所偏重強調的是專以生、老、病、死的「個人苦」,而其終極關懷,也多半限於「個人苦」及其解消解脫的範圍之內。大乘佛教的現代化繼承於發展,必須跳過「個人苦」的狹小範圍,轉移觀察點到「社會苦」與「人際苦」等群己共苦的層面。「一切皆苦」的永恆宗教教義是在人類實存之有其終限性與不夠,人非盡善盡美等等之條件。佛教原有的「苦」字更可蘊含「個人與社會的現實不可能完善完美」的新義:據此新義,大乘佛教的終極關懷更能積極正面地具現化為新的菩薩道精神。而大乘佛教所要探索的終極真實--真如佛法,所要達到的終極目標--涅槃解脫,以及所要擔負的終極承諾--誓化眾生,也就隨著附有新義的終極關懷,可以獲得新時代意義的豐富化、充實化與深廣化。

[責任編輯:劉宇婷]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