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來自世界各地的20多名中外道教研究者及道教人士齊聚在太平道的發源地河北省平鄉縣,參加首屆中國太平道學術研討會,對中國道教的發源、老子的思想、外國人眼中的太平道等20多個課題進行了研討。
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中國宗教學會理事潘顯一表示,《太平經》作為中國早期道教經典,其文藝美學思想的多樣與豐富特別值得研究,它對「真文正文」的推崇,對「邪文巧偽」的反對,都在思想上樹立了旗幟鮮明的藝術原則,《太平經》帶有民間氣息的文學美學論述,值得我們深入的探討發掘。
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教授謝路軍說,張角受《太平經》啟發於東漢末年創立太平道,尊老子為教主,并在傳道、傳法的過程中為使更多人接受教理、教義,產生了「太平道樂」,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間傳統文化表現形式。
意大利道教研究學者馬麗姍則表示,「太平道」是個复雜的話題,西方學者對其不僅從嚴格的道教觀點,也從不同的角度(如歷史、社會學、政治和意識形態)進行過充分的探索,這些興趣導致多種解釋立場的產生,即在分享共同元素的同時,也可以根據各自獨特性,激發對「太平道」相對完整并且多層次的理解。
資料顯示,太平道由東漢時期黃巾軍起義領袖張角創立,張角從道人于吉所傳的《太平經》中受啟發,遂以創教救世。其教義遵循老子思想,要求人們多行善事,少做壞事,太平道是中國出現最早的民間宗教之一。由於當時社會腐敗,民不聊生,其思想受到了當時廣大農民的支持和擁護,十餘年間就發展教徒數十萬。公元184年,張角順勢而起,提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發動了著名的黃巾大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