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記者伍敬斌實習生劉夢成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把培育新的區域經濟帶作為推動發展的戰略支撐。縱觀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發展,培育區域增長極帶動整體經濟發展,成為鮮明特色。專家認為,中國經濟未來將走向多點支撐的均衡格局。如何謀劃區域發展新棋局,是本屆政府正面臨的一個新挑戰。
這也是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專家指出,雖然目前中央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思路日漸清晰,但是政策上仍應該作出適當的調整。眼下,中西部增速已經超越東部發達地區,未來有可能成為新的增長極之一。
多點支撐區域經濟大格局
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優先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經濟率先轉型升級,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支持力度。報告旨在建立新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統籌區域互動合作,推進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區域經濟轉型崛起,從而帶動區域經濟總體發展,各個區域經濟帶不再「單打獨斗」,而是相互合作,協同發展,實現區域間優勢互補、互贏互利。目前,沿海地區已經基本形成了一些經濟核心地區,如環渤海灣地區(包括京津冀地區、遼中南地區以及山東半島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閩東南地區等。那麼,未來中國新的區域重心在哪里?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所長孫久文認為,中國經濟過去主要依靠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這三個點支撐,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現在中西部地區一些地方已經發展到一定的規模,有可能形成一些新的戰略支點。隨著東部三大增長極的漸趨成熟和新三大經濟支撐帶的提出,未來中國的區域發展將逐漸走向多點支撐的均衡格局。
從李克強去年在南寧拋出的「治國方略」來看,著力打造東北老工業基地、中西部沿長江區域、西南中南腹地三大新的經濟支撐帶是未來中國的必然選擇。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秘書長陳耀指出,按照區域經濟學的理論,地區經濟發展要沿著「由點到面」、由中心城市輻射經濟圈的規律發展。因而,在經濟發展初期,政府會培育重點地區的重點產業經濟,適當予以鼓勵扶持。等到地區發展差异逐步擴大,在資源、勞動力等優勢消失之后,產業便自覺地或在政府引導下向外轉移、擴散,帶動經濟帶、經濟圈的發展,從而實現整體經濟發展。
轉型調整迎來區域發展新機
通過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可以得出結論:目前中國的經濟形勢總體處於「結構調整陣痛期、增長速度換擋期」。李克強清晰地認識到,經濟增長速度的換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能否順利實現,關鍵要看中國能否找到新的增長極,能否培育出新的經濟增長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認為,目前政府正面臨一個新挑戰,就是如何謀劃區域發展新棋局。這也是中國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最重要的一項工作。
在韓俊看來,中國在謀劃區域發展時還存在許多困難。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提升,中西部地區難以簡單地复制沿海地區依靠廉價勞動力、廉價土地,以及在松弛的環境監管下獲得的競爭優勢,故而需要探索一條新路,突出創新驅動;另外,現在各地為了招商引資,競相壓低地價,導致工業用地價格很低,均價只有商業用地的十分之一,工業用地占建設用地的比重高達25%。要改變這種現狀,只能依靠深化改革,把謀劃區域發展新棋局與新型城鎮化結合起來,將產業的發展、就業的吸納、公共服務的提供和人口的聚集這四者統一,并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強化對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建設、科技創新,以及對改革步伐、改革力度的考核,讓地方真正看重增長的質量。謀劃好區域發展的新棋局必須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特別是要加快清理、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形成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
區域協同發展帶來新增長
早在今年2月26日,習近平強調京津冀要抱團發展,要自覺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這是京津冀都市圈提出十年后,中國領導人首次嚴肅地對此三地提出具體要求,足可體現本屆政府對區域協同發展的重視。
區域協調發展是區域之間經濟發展的正向促進、良性互動的狀態和過程。在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前提下,空間布局合理、總體經濟、社會效益最佳,人民享受公共服務水平基本均等。隨著「東部騰飛、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的逐步實現,主要表現為三大地帶的區域差距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
目前中西部地區增速已然快於東部發達地區,中西部地區有望接替東部地區成為加工基地。近年中國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的許多城市和地區水、電、煤、地及勞動力成本都在快速上升,多數產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邊際收益下降,產業生存發展的壓力日益增大,不得不向相對不發達的中西部地區轉移,由此,中西部地區將有望成為中國新的加工制造基地,而東部發達地區將承擔產業技術升級的重要任務。這是中西部區域經濟發展的良好契機,與產業轉移、新型城鎮化以及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十分吻合,有望成為新時代中國的經濟支撐。